彼得前書五章二至四節。
我們在上一篇信息說過,分家聚會的負責人乃是長老的助手。事實上,家負責所擔負的責任,也就是長老的責任。召會裏弟兄姊妹為數眾多,但長老人數少,難免照料不過來,或是照顧不周到,因此長老照顧聖徒的責任自然就落到家負責身上。原則上,長老們所作的,家負責也同樣要作。
總括的說,長老和家負責的責任不外乎兩件事:一是話語的供應,二是屬靈的照料,也就是牧養。我們知道,孩子總是需要父母的照料;若是一個家庭不幸沒有了父母,就需要兄姊照料弟妹。召會乃是神的家,其中有許多生命幼嫩、初蒙恩的信徒需要牧養和照顧。在彼前五章,使徒彼得囑咐作長老的:『務要牧養你們中間神的群羊,按著神監督他們。』(2。)這指明牧養乃是長老分內的事;然而,當長老無法完全應付牧養的需要時,責任自然就落在家負責身上。故此,長老和家負責需要養成一種關心人、對人有興趣的性格。
有些人的性格是不喜歡過問別人的事,不管在家,還是在學校或公司,對人都漠不關心,對人的事都不感興趣。甚至當隔壁鄰居病重要死了,他也不聞不問。但另有一種人,則是太喜歡過問別人的事。他可以不管自己家裏的事,卻專門喜歡過問別人的事。這種過問和打探,並不是正確的對人有興趣。上述這兩種人可說是兩個極端,好像一個在南極,一個在北極。長老和家負責要養成對人有興趣的性格,但不是在天然的人裏對人有興趣。
無論向罪人傳福音,或是照顧牧養聖徒,都需要有關心人、顧惜人的性格。在福音書裏,處處可見主耶穌在地上盡職時對人的關切;主總是喜歡牧養人並顧到人。在約翰二十一章,門徒去打魚,那一夜他們甚麼也沒有打著。天將亮的時候,耶穌站在岸上對他們說,『孩子們,你們有魚喫麼?』(5。)這是祂對門徒的關切。在四章,主耶穌特地經過撒瑪利亞,因行路疲累,坐在井旁,有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來打水,耶穌對她說,『請給我水喝。』(7。)表面看,似乎是主在向那婦人要水喝;但實際上,是主在關心那個婦人的需要。在路加七章,主在拿因城的城門口看見一個寡婦的獨生子死了,就對她動了慈心,並且叫她的獨生子從死裏復活。(11~15。)以上的事例給我們看見,主關心人的事,目的是要在人身上成就神的旨意。照樣,今天,我們對人感興趣,關心人的事,也是為要成就神在人身上的旨意。因此,我們關心人,不是為著社交,也不是為著使我們的良心平安,或使我們的情感得釋放或寄託,乃是要在人身上成就神的旨意。
家負責要謹慎,關心別人的事不能出於天然的癖好。憑天然的愛去管別人的事乃是肉體,必須受到厲害的約束和對付。有些姊妹不好好照料自己的家,卻愛過問別人的家務事,講閒話,說長道短。這些都是肉體,需要受對付。因著家負責要接觸各樣的人事物,難免落入是非的情形,如夫婦間的爭吵、弟兄姊妹間的嫌隙等。若是一個好搬弄是非、愛散佈消息的人作了長老、執事或家負責,定規導致弟兄姊妹中間是非不停、爭議不斷。因此,一個好是非、多閒話、愛生事的人,不能作長老、執事、家負責。
可見事奉主實在不容易,不理人不對,太理人也不對;對人太冷不行,對人太熱也不行;都不過問事情不行,太過問事情也不行。天性冷或天性熱的人,都需要學習被破碎這個厲害的功課。破碎了,纔能冷熱得宜。弟兄姊妹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性格,對人熱,不能在天然裏熱;對人冷,也不能在天然裏冷。我們作人處事,很難真正不偏不倚;不是偏這邊,就是偏那邊,非冷即熱,非熱即冷。天然的冷熱都被打碎,纔有對的『脾氣』,能關心別人的事,並且守口如瓶,不隨便說出去。因為我們不是存心要知道人的事,乃是為要關心人並牧養人,所以無論人對我們說了多少事,我們都能保守祕密,不透露給其他人。
有的家負責聽人說話,人說了二十句,他聽成三十句,之後再對別人說時,又成了四十句。有的則是聽了話,忍不了幾個小時就說給人聽。經過他們一『加熱』,事情往往變得一塌糊塗。愛打聽並知道別人的事,乃是肉體;愛傳講別人的事,更是肉體。因著人身上有這些難處,所以性格沒有破碎的人,不能作長老、家負責。長老、家負責若不是為著服事的緣故,就不該主動打探聖徒們任何事情。為著服事弟兄姊妹,對事情有透徹的了解,我們必須作一個耳聰目明的人,學習能聽人說話,甚至可以大量的聽,但必須守口如瓶,不隨便說出去。
保羅是使徒、申言者,也是牧養人的人。在他的書信裏,不只有教導,也滿了對聖徒們的同情、關心與顧惜。用世人的話說,他實在富有人情;用屬靈的話說,他滿了基督的人性。我們該像保羅一樣滿有基督的人性,但請原諒我說,在香港這個大都市裏,一點人情味也沒有;樓上樓下的住戶彼此見面,就如兩塊石頭相碰、兩根木頭相遇一般,毫無感覺。即使兩隻螞蟻相遇,都要打個招呼;然而,在香港這裏,鄰居即使共同進出一個大門,同爬一個樓梯,同乘一部電梯,彼此見面卻不打招呼,如同陌生人。
我們過召會生活,不能抹煞人性。在大都市裏,有些基督徒團體人數眾多,聚會時眾人雖然坐在一起,卻是你坐你的,我坐我的,彼此不寒暄、不問候;你顧你的妻兒,我顧我的家小。聽完道,散會後大家各走各的。儘管週週聚會見面,卻互不理睬,好像你不認識我,我也不認識你,彼此沒有一點人情。但他們在社會上,卻很會攀交情,喫、喝、應酬都有,真是再有人情不過了。
有些富有的基督徒對人不理,對事不管;即使聖徒有需要,他們也一點不在意。就算奉獻財物,不過是交錢給牧師,要牧師幫忙作事。這是沒有人性的奉獻。啟示錄三章七節說到非拉鐵非召會,『非拉鐵非』原文意弟兄相愛,也就是有人的味道,有人情味。真實的弟兄相愛,乃是滿了人的味道。當然,我們不該憑天然的愛來愛弟兄姊妹,乃該用神的愛來愛,也就是在基督裏同情、體恤、照料、體貼並關心人。今天,在召會裏應該滿了正常的人性;你關心我,我顧到你,其中滿了神的成分。
我們要建造神的召會,不僅需要神性,也需要人性;如果沒有人性,就不可能建造召會。一面,建造召會的材料乃是神自己,所以神的成分需要不斷加增;但另一面,人的味道也絕不可抹煞。如果一個家負責僅僅作人循規蹈矩,不犯任何過錯,但對別人或別人的事不聞不問、不感興趣,這樣的家負責絕不能善盡職責。家負責需要經常關心、體貼並照顧人,需要常常觀察、顧到弟兄姊妹的事,這樣纔能善盡職責。
一面,家負責不能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,要學習關心、顧到別人的事;另一面,若太喜歡過問別人的事,就需要受約束、受限制、受對付。因此我們都要反自己天然的性格,纔能事奉主。
一個家負責若真正有心服事主,就要一直摸主的心意,願意讓主在他身上得著一條出路。主在我們身上若沒有路,祂在地上就無法作事。一千九百多年來,祂實在太受人的難為和限制。然而,祂在人身上得著一點路,祂就能在地上往前走一點;人給祂多少出路,祂就作多少事;人如果不動,不與祂配合,祂只好一直等待。主是太大、太忍耐了。今天,我們該奉獻自己,接受主所量給我們的功課,與祂配合,反我們的性格,接受十字架在我們身上作破碎的工作。
家負責要一直注意去關心人。有些人比較長進、老練、穩妥,就像家裏的大孩子,只要稍微照顧一下就彀了。但有些人比較年幼、無知,就需要多方的關注和照料。我們要注意他們是否來聚會,也要關心他們的經濟狀況、家庭生活和職業,以及他們屬靈的生命有否長進,有無弟兄姊妹照顧他們等。對於青年聖徒,我們總要關心他們的婚姻、彼此之間的來往,以及他們在主面前的生活、對福音的熱心等。藉著多方接觸和了解,就能給人適時的照料、開導與供應。
給聖徒的照料、開導與供應,必須不呆板、隨時隨地、隨機應變。譬如,我們可以在聚會前提早到,並在散會後晚一點離開,趁聚會前後有交通、供應和牧養。不必花時間找我們熟悉的聖徒交通,乃要找年幼、較生疏的多有交通。最好每次聚會都能接觸一兩位聖徒,即使是短短五分鐘的交通都會叫人得著溫暖和幫助。當然,如果能有十至二十分鐘的交通會更好。這樣一來,如果一次聚會接觸一個人,一週有三、四次聚會,就能接觸三、四個人。一個月下來,就能接觸十幾個人;一年下來,就能接觸一百多人。我們需要養成會前會後接觸人的習慣和性格。若有人許久沒有來聚會,就要前去看望他們。總而言之,要盡力接觸人,與人有交通。
有的聖徒喜歡,甚至習慣上茶館或咖啡店。要進出這些場所可能會令我們感到為難,但為著接觸他們,我們應該遷就他們。然而,弟兄姊妹若是作了不該作的事,我們必須題醒他們。我們接觸人,與弟兄姊妹來往,都該自自然然。在聚會前後,我們要多接觸新來的和年幼者;彼此較為熟悉的可用其他時間交通或接觸。只要我們肯學,一定作得到。
倘若某位聖徒冷淡、退後,甚至跌倒了,連續兩個主日都沒有來聚會,第三週就要有人去探望。可以先請排負責去看望;之後,家負責需要問問看望的結果,或者鼓勵排負責再去看望,或者讓他將難處交通給排裏聖徒,鼓勵排裏聖徒一起去看望。這些都是牧養。當我們將探望人的經驗交通給弟兄姊妹,照顧人的風氣就能普遍並透徹。
我們中間缺少照顧人的風氣;照顧人這件事,我們作得並不普遍。有些聖徒從來不與人接觸,也沒有人與他們接觸;他們來不來聚會,屬靈光景如何,都無人過問、關切;這很不利於召會的建造。照顧人要作得普遍,必須先把受照顧者的名單整理出來;然後,針對不同的需要,個別給與及時、切實的照顧。有的聖徒需要我們全心全力照顧,有的則可以稍微鬆一點;若有來不及照顧的,就要交給別人去照顧。
照顧人的時候,要學習給人真實、實際的幫助;這比反個性或破碎己更不容易。我們給人的幫助,不能超過我們所是的。譬如,我們有沒有學過奉獻、禱告的功課?有沒有學過受神約束、受神管治的功課?如果我們在這些事上沒有學過功課,就不能給人真實的幫助。有的弟兄在和妻子的關係上沒有學好功課。有的姊妹在和自己孩子和丈夫的關係上沒有學好功課。這樣的人一點不能給人幫助,也無法服事人。我們的學習有多少,對人的幫助就有多少。我們所能幫助別人的,永遠不能超過我們所學習的。
關心人不僅要學技巧,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基本的功課。如果一個弟兄在與妻子的關係上有難處,而家負責在這事上有經歷,就可以幫助他。否則,就要請有經歷的弟兄姊妹與他交通,使他得著幫助。家負責對於聖徒們的各種情形,都要研究如何面對,不能聽天由命,更不能不了了之。我們不能光說不負責任的屬靈空話:『阿利路亞,讓主來作罷!』若沒有人的配合,主一點也不能作甚麼。我們不能讓事情隨隨便便的過去,反而要在主面前拚一下,給人真實、實際的服事。
以蓋造房屋為例,人要蓋房子,頭一步必須豫備材料。有了材料,第二步要花工夫處理。材料經過處理之後,再一塊塊建造在一起,就成了房屋。然而,材料經過處理之前,我們不能說,這個材料不好用,那個材料不合式,就任意丟棄不理。總要多方考慮材料要如何處理,將來有甚麼用途,可用在甚麼地方,好把房屋建造起來。同樣的,要建造召會,就需要成全、栽培並造就聖徒。為此,家負責需要學習擔負人面臨的一切難處,為人有彀多的禱告,藉著關心人、體貼人,實際的解決人的難處。這樣,我們纔能豐富、扎實的學好基本功課。
如果我們殷勤、不放鬆、認真學習事奉,不過三年,自己就能先得到最多的益處和最大的長進。正如教書的人,往往比讀書的人更能得到幫助。學習最多,最有長進的人,乃是那些樂意幫助別人,肯下功夫學習的人。下多少功夫,就學得多少,一點都無法投機。召會的建造乃是慢工出細活,無法貪快求速;只要不停頓,即使慢也是快。工作得越透徹、越認真,就越快;不作纔是最慢的。不要貪多圖快,只要腳踏實地,天天下功夫作,結果就是最快的。這樣認真作五年,香港召會必定成為扎實建造起來的召會。
上一篇信息說過,供應話語的人不僅需要研究真理,還需要有屬靈的經歷。家負責幫助人,不僅要根據所學習的真理,自己也要按真理的原則而行。如果自己都不按真理的原則而行,就無法正確的幫助人。比如有人問,為甚麼基督徒不能和外邦人合夥作生意、同夥理財?在這事上,家負責無法禁止人,但他若是一個按真理而行的人,就能題醒弟兄姊妹一個確定的原則,就是我們與外邦人共同理財作生意,在真理上不合宜,(林後六14~18,)因為神不喜悅信徒在錢財的事上與外邦人聯在一起。再者,聖徒與外邦人合夥作生意,遲早要喫虧。申命記說到,不可並用牛、驢耕地。(二二10。)按豫表,牛是潔淨的,驢是不潔淨的。潔淨的很難把不潔淨的帶到潔淨,但不潔淨的很容易把潔淨的帶進污穢。聖徒和外邦人合夥作生意,往往無法把外邦人帶去聚會,反而很容易被外邦人帶去應酬宴樂,陷入各樣的罪污和不義。
一面,我們要學習如何正確的接觸人,給人真實、實際的幫助,把人帶進召會的建造裏;另一面,我們還要帶人學習認識召會的地位、立場與道路,召會在今時代的責任,我們對召會該有的職責,以及我們在事奉上該擔負的責任等。這樣,召會纔能有真實的建造。
如果家負責僅僅能在關乎夫妻、父母、兒女、財物等個人或家庭的事上給人幫助,卻無法在召會的認識上給人具體的幫助,這樣的服事對召會的建造並沒有太大的助益。我們需要靠主的恩典,盡可能的在建造召會的事上給人幫助。為此,我們需要學習、研讀並裝備關於召會的真理。這樣,人來到我們跟前,我們就能幫助人正確的認識召會,而有分於召會的建造。總之,我們需要有合式的性格來與人接觸,與人接觸時也要有合式的材料,就是對真理透徹的認識。
講於十二月十九日上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