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篇 亞伯拉罕的經歷—信心生活(二)信心生活的意義與表示

信心生活的意義—祭壇

本篇信息,我們要來看信心生活的意義與表示。首先,我們要看見甚麼叫作信心的生活,這信心的生活是為著甚麼?簡單的說,信心生活的意義就是祭壇生活。亞伯拉罕的祭壇,就是他在神面前信心生活的意義。

創世記十二章說,亞伯拉罕一到迦南地,來到示劍摩利橡樹那裏,神立刻向他顯現,那個顯現就開始了他信心的生活。亞伯拉罕一得著神的顯現,立刻築了一座壇。(5~7。)七節下半說,『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。』這座壇乃是從神的顯現出來的,是因著亞伯拉罕遇著神而有的。每一個遇著神的人都是一個有祭壇的人。神一給人遇著,人就不能沒有祭壇;每一個給神遇著的人,都產生一個祭壇。祭壇的意思,就是『我把自己和我所有的獻給神,我乃是為神活著,我這人和我所有的都是為著神』。

亞伯拉罕一得著神的顯現,對神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。在吾珥,他頭一次得著神的顯現,就從吾珥出來。(徒七2,創十一31。)到了迦南,他又得著神的顯現,(十二7上,)就立刻築了一座祭壇。(7下。)這意思是他在那裏宣告:從今以後,我這人和我所有的,都是為著神,都是獻給神的。所以,祭壇是一個宣告,好像巴別塔是個宣告一樣。巴別塔是宣告人不要神,而亞伯拉罕的祭壇,是宣告他要神,他是為著神。壇的宣告和塔的宣告完全相反。巴別塔是宣揚人的名,(十一4,)高舉人。他們是在宣告:人是萬能的,人是一切,人自己就可以了。曾有人質問我,說,『神在那裏?我就是神,我信我自己。我不賺錢,神養活我麼?我自己賺錢,自己喫喝,我就是神。』當人說這樣的話時,我實在替他捏一把冷汗;這樣的說話,就是巴別塔的宣告。

然而,亞伯拉罕從巴別出來,他這一個人是蒙召的,是碰過神的,能低下頭對神說,『神阿,我的生活不能沒有你,不能離開你;離了你,我就不能生活,我的生活全是為著你,我的一切和我自己都屬於你。我築一座壇,把一切所有的獻給你。』所以,亞伯拉罕築壇,呼求耶和華的名,(十二8,)和巴別塔宣告人的名,恰恰相反。巴別塔宣告人是一切,而亞伯拉罕的祭壇宣告神是一切。亞伯拉罕藉著祭壇宣告,他不能沒有神,不能不為著神;沒有神就沒有他,沒有神他就沒有生命、沒有人生;沒有神他就不能活,他的生命、傾向、動作,都在於神。他是屬神的,也是為著神的;他和他所有的都是獻給神的。這就是祭壇的意義。 

試問每一個蒙召的人:你有祭壇麼?我能清清楚楚的告訴人:『我有祭壇。』在我剛得救時,我實在遇著神。那時,我對神說,『我一切都為著你,我一生都為著你。』這就是祭壇。每一個蒙召的人,一遇到神的顯現,定規產生一個奉獻,裏面定規有一個感覺:『主阿,我的就是你的,我的都是為著你,一切我都給你了。』或許有的人說得很響亮,好像他的祭壇大一點;有的人說得很微弱,好像築了一座小祭壇;但無論如何,都是把自己獻上了。 

如果你是個蒙召、得救的人,總有一天,或強或弱,在你裏面會有一個感覺,觸著神了,你這人過了神的電。當你觸著神時,你會對神說,『神阿,我的都是你的,我願意為著你,一切都給你。』有的人爽爽快快的給,有的人似給不給;有的人得救當晚就把祭壇築起來,有的人要考慮兩三天。這些情形都是有的;但按原則,你一碰著神的顯現,定規碰出一個祭壇。

祭壇的意思,就是在你裏面有個感覺,一生都為著神,為神活著。這就是信心生活的意義。在巴別的人,把神撇在一邊,棄絕神,不要神,自己造出無神的生活;但這裏有一個人亞伯拉罕,是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的;這個人不能沒有神,不能不為著神。這個人給神碰著了,就碰出了一個祭壇。 

祭壇的意思就是奉獻開始了。從前是你作主,現在是神作主;從前是為自己活,現在是為神活;從前是不要神,現在要神。從前沒有神還能活著,因為是在巴別;現在沒有神不能活著,因為是在迦南。蒙召之先,人根本不要神,人自己就是一切;現在蒙召,到了迦南,人非要神不可,非靠神不可,非為神不可。所以,亞伯拉罕在迦南築了一座祭壇,呼求耶和華的名。這意思是告訴神:『我的一切都在於你,我的一切都為著你,我所有的一切都擺在這祭壇上歸給你。一擺在祭壇上就都是你的,不是我的。』所以信心生活就是祭壇生活,也就是為著神的生活。 

無論如何,每一次人遇著神的顯現,結果總要產生一個奉獻。每一次你給神遇著,都會自然的對神說,『神阿,我的一切都為著你,一切都讓你來活。』我們常講奉獻的道,但實在說,道可以講,卻永遠講不出一個奉獻。奉獻不是講出來的,乃是人被神遇著而有的。我們能叫人頭腦明白奉獻,曉得奉獻的意義,但千萬篇的道,都不能叫人奉獻。一個真實、有意義的奉獻,乃是人碰著神的顯現而有的。如詩歌所說,『乃是「無價之寶」的一現,』(詩歌三三三首第三節,)纔能叫我們把自己獻給主。

我們要求主向祂的兒女顯現,神一顯現,人就奉獻了。無論甚麼人,都受不住神的顯現。即使是頂自大、頂傲慢、頂不敬畏神的人,一旦碰著神的顯現,都得奉獻。沒有一個人能抵得過神的顯現;無論人多麼剛硬、邪惡,只要給神碰著,他立刻要俯伏說,『我的主,我的神,一切都為著你。』乃是這樣一碰,就碰出祭壇;祭壇生活就是信心生活的意義。 

信心生活的表示—帳棚

過信心生活的人,都不是空口說的,乃是有表示的,這表示就是帳棚。祭壇在先,帳棚在後。(創十二7~8。)在巴別那裏,城在先,塔在後;那些不要神的人,是先造出一個無神的生活,然後再來一個無神的宣告。然而,亞伯拉罕給神碰著後,先是碰出一個祭壇,願意奉獻他的一切為著神,以後他就搭一個帳棚作表示。

帳棚表明人在地上沒有長久的家鄉,乃是寄居的。帳棚是不扎根的,今天搭在這裏,明天就搬走了。這意思是告訴人:我不屬世界,我在這裏是客旅,是寄居的,我的一切都在將來,不在今天。我們所盼望的,乃是神所建造那座有根基的城。我們一切的盼望都在那裏,不在這地上。現今我們所有的都是暫時的、寄居的,是為著神,不是為著自己的;這就是帳棚的生活。(參來十一8~10。)

帳棚的生活和城的生活完全不同。城的生活是人在世界扎根,把一切都擺在地上,並且在世界裏不靠神,不為神。帳棚的生活乃是表明:『我要神,我是為著神,靠著神的,我的生活就是神自己。我的生活不在地上,乃在天上,我一切的指望都是在於神。』帳棚的生活和城的生活,二者迥然不同。

試問神向人顯現,是在帳棚裏,還是在城裏?在創世記十八章,神和兩位使者是到亞伯拉罕的帳棚,向亞伯拉罕顯現,和亞伯拉罕作朋友。一至二節說,『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。那時天正熱,亞伯拉罕坐在帳棚口。他舉目觀看,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。他一看見,就從帳棚口跑去迎接他們。』聖經的記載很奇妙,創世記十八章說到神向亞伯拉罕顯現時,亞伯拉罕坐在帳棚口。到了十九章,神要拯救羅得,但祂自己不去,而是差遣兩個天使去。兩個天使去的時候,羅得是坐在城門口。(1。)一個是坐在帳棚口,一個是坐在城門口。可見,人在城裏,神不會向他顯現,不會和他交通;乃是在帳棚裏,神纔去找亞伯拉罕,向他顯現。所以,在城裏沒有神的同在,在帳棚裏纔有神的同在。

我們要問自己,向神奉獻後,結果是否產生了一個帳棚的生活?人一碰著神,一有了祭壇的奉獻,接著應該有帳棚的生活。並且以後的祭壇,乃是靠著帳棚維持的。先有祭壇,後有帳棚;然後先有帳棚的移動,纔有祭壇的移動。人甚麼時候在地上過帳棚生活,甚麼時候就築祭壇為神而活。人甚麼時候下了埃及,下了所多瑪,就沒有祭壇。開頭是祭壇產生帳棚,奉獻產生客旅生活;然後客旅生活,維持祭壇奉獻的生活。甚麼時候一個蒙召奉獻的人,失去了客旅的性質,不住帳棚,住到大城裏,他就沒有祭壇。失去帳棚,就失去了祭壇;不過客旅生活,就不能過奉獻的生活,這奉獻的生活乃是寄託在客旅生活上。

再者,我們要看見,亞伯拉罕至少在三個地方築壇。頭一個地方,是他出哈蘭,到了迦南地的示劍摩利橡樹那裏。(十二5~7。)示劍是肩膀,有力的意思。一個蒙召的人,到了這地步定規有力量。摩利是教訓、知識的意思,說出這知識、教訓是出於能力。因著人肯跟隨主,答應主的呼召,在人身上就有能力;這能力產生屬靈的知識。所以,頭一個祭壇是證明人有一種屬靈的能力,屬靈的知識。

然而,在示劍摩利橡樹那裏,還沒有帳棚,乃是當亞伯拉罕到了伯特利和艾中間,纔搭起帳棚。(8。)到了伯特利,不是先有祭壇,後有帳棚,乃是先有帳棚,後有祭壇。在伯特利,亞伯拉罕進步了。伯特利的意思是神的家。這時亞伯拉罕摸著了神的居所,也就是摸著了神的同在。說得深一點,神的家就是神的召會。換句話說,神的家就是神同在的地方。到這地方,不僅有能力,有知識,還有神的同在。可以說,到了伯特利,亞伯拉罕所在的地方,就是神所在的地方。亞伯拉罕到了伯特利,也到了艾。艾的意思就是一堆的荒涼。亞伯拉罕看見世事、世物全是荒涼。在他的感覺裏,這一面是伯特利,那一面是艾;這一面是神的居所,那一面是世界。他面向神的居所,背向世界,背向一堆的荒涼,乃是在這裏產生了帳棚。

這都不是道理,當你真跟隨神的時候,經歷確實如此。你頭一次跟從神,就是到哈蘭;(4;)再往前走,就是到迦南;(5;)再往前走,就到了示劍。(6。)在示劍有屬靈的能力,屬靈的知識,以及祭壇的奉獻,但是還沒有感覺世界的荒涼。你再往前,來到神的家,就有神的同在。這時候,對面是世界,一堆的荒涼。乃是在這裏,你一面盼望神並與神同在;另一面,你又看見這世界全是荒涼,你在這地是寄居的,你所有的指望都不在這裏,所以你自然搭起客旅的帳棚,並根據帳棚再有祭壇。

從這裏往前,就到了第三步,到了希伯崙幔利橡樹那裏。(十三18。)希伯崙是交通的意思。到這時不僅有神的同在,神的居所,並且有神的交通。幔利的意思是力量、剛強、豐富、肥美。在希伯崙與神交通的結果,就是肥美、剛強。這就是羅馬八章六節所說『心思置於靈,乃是生命平安』的光景。在此仍是先帳棚,後祭壇;先有寄居的生活,再有奉獻的生活。

盼望我們眾人,都能將這些話帶到主面前默想,看看自己跟隨主的路是否如此。相信每一個蒙召的人所走的路定規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