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篇 聖民藉著與基督同苦同榮而經歷神(一)

詩歌書第二卷—詩篇:聖民在經歷中的情緒與感覺(續)

本篇信息我們要開始來看詩篇卷二。表面看,詩篇各卷似乎不相關聯,但按屬靈的經歷看,各卷實在是彼此相聯,並且逐篇向前,逐卷加深。

詩篇第一篇開頭說,『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晝夜默想,這人便為有福。』(2。)這樣的話放在卷一,是非常恰當的。然而,詩篇卷二的開頭乃是:『神阿,我的魂切慕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』(四二1。)這話若放在卷一的第一篇,就不合式,因為卷二第一篇比卷一第一篇所描繪的經歷深多了。在詩篇開始時,詩人注重神的律法,但在卷二,詩人就越過律法,而注意神自己。

卷二—四十二至七十二篇:說出聖民藉著與基督同苦同榮,而經歷神

卷二(四二~七二)是接續卷一末了所記載的經歷。卷一末了的一大段,說到聖民如何因基督而經歷神、享受神。(二五~四一。)在卷二開頭,詩人就說到渴慕神自己。四十二至七十二篇說到聖民藉著與基督同苦同榮而經歷神;這是卷二的總題。

聖民受神剝奪而尋求神自己

我們讀過四十二至四十四篇,就知道神實在剝奪祂的聖民。祂剝奪了祂之外的東西。初蒙恩的人大多注重神所給他們外面的祝福;然而,到了一個時候,神就給他們看見,祂乃是要他們尋求神自己。我們首先要來看,神是怎樣剝奪祂的聖民。

從前蒙祝福的光景消逝了

四十二篇的背景是神的聖殿已被毀,聖地被人踐踏。所以詩人歎息的說,『我從前與眾人同往,用歡呼讚美的聲音,領他們到神的殿裏,大家守節;我追想這些事,就倒出裏面的魂,極其悲傷。』(4。)一面,詩人在切慕神;(1;)另一面,他在追想榮耀歡樂的往事,就是他曾率領守節的眾人,在神的殿裏與神的百姓一同享受神。他想到舊時的光景是何等的令人留戀,但如今那種蒙福的光景消逝了。

不要以為我們遭遇的每一難處都是神的管教。按屬靈的看法,我們一切苦難的遭遇,乃是神的剝奪。神不僅剝奪人原有、天然的東西,祂也剝奪祂所賜給人的祝福,目的是要人轉向祂自己。

現今落到被神丟棄、忘記的境地

『丟棄』、『忘記』是詩人常用的字眼。在他們的感覺裏,好像神丟棄、忘記了他們。(3,9~10,四三2。)

列祖蒙神恩待,自己卻為神丟棄,因而被這對比所攪擾

詩人把自己的遭遇和列祖相比,就被這對比所攪擾。他們覺得列祖蒙大恩,自己卻為神丟棄。使徒保羅在羅馬八章三十六節引用詩篇四十四篇的話:『我們為你的緣故,終日被殺,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。』(22。)羅馬八章前半段說到照著靈而行;後半段說到面對苦難,並說,『萬有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』(28。)這裏的益處不是物質的,乃是要把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。要『模成』就必須受苦,因為苦難乃是神的工具。神的兒子乃是那模型,我們是材料,必須經過模成的手續,而成為神兒子的形像。因此,神剝奪我們的原因和目的,是要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。

詩篇四十四篇說到神如何在我們身上作工,這與羅馬八章一樣,乃是追求神之人的經歷。然而,基督徒一般對羅馬八章上半段的亮光比較多,對於下半段的亮光就比較少。上半段是重在脫離罪的律,下半段是重在模成神兒子的形像。生命之靈和脫離罪有關,而萬有互相效力和模成神兒子的形像有關。要模成神兒子的形像,只有聖靈在裏面作工似乎不彀,還必須加上外面『萬有』的互相效力。

羅馬八章所說的萬有互相效力,就是詩篇四十四篇所說的剝奪。羅馬八章說過模成神兒子的形像之後,接著十二章就說到基督的身體。同樣的,詩篇四十四篇說過剝奪之後,四十五篇就說到王女(表徵召會)和所羅門王(表徵基督)成為婚配。所以羅馬八章與詩篇四十四篇是說到同樣的經歷。羅馬八章以後有十二章,相當於詩篇四十四篇以後有四十五篇。惟有經過四十四篇對基督的經歷,纔能有四十五篇裏的召會。因此,召會不是道理的,乃是經歷的。

追求主的人被神剝奪,不是因罪和世界的問題。最終,甚至連他們所得神在外面的祝福也被拿去,目的是要他們只尋求神自己。當他們對這剝奪有了豐滿的經歷,召會就顯出來了。

整個的人—魂—受到操練,全人的『深處』起了響應

有些苦難能叫人外面感覺痛苦,但有些苦難摸著人裏面最深之處。四十二至四十四篇是說到這種深處的苦難,能叫人深處起響應。(四二4~7,11,四三5。)

聖民受苦並非因為忘記神,違背神;反而在這樣受難受壓時,心沒有退後,腳步也沒有偏離神的路

四十四篇十七至十八節說,『我們卻沒有忘記你,也沒有對你的約不忠實。我們的心沒有退後,我們的腳步也沒有偏離你的路。』詩人不是因為忘記神或違背神,所以纔受管教。在他們裏面,絲毫沒有這種思想。他們在受難受壓時,心仍不退後,腳步也沒有偏離祂的路。

整個人切慕神,渴想得著神自己

四十二篇一至二節說,『神阿,我的魂切慕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我的魂渴想神,就是活神。我幾時纔可以來朝見神呢?』這時,詩人和他的同胞被鄰國剝奪、打敗而被擄。他經過了剝奪的功課,如今他整個人切慕神,渴想神,過於神在外面所賜的福。

神成為他所最喜樂的

四十三篇四節說,『我就到神的祭壇,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;神阿,我的神,我要彈琴讚美你。』有人喜愛神的祝福,不一定喜愛神的自己。我們初蒙恩時,難免都是愛神的祝福過於神的自己;當神奪去我們的祝福時,有時我們還會懷疑神。但在這裏,被擄的詩人說,『我就到神的祭壇。』(4上。)他切慕神、渴想神,(四二1~2,)並渴望回到耶路撒冷,上錫安山而到達祭壇。這樣,他就能進到殿裏,到他最喜樂的神那裏。『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』(四三4)是句甜美的話,指明神成為他所最喜樂的。這話不是在平安穩妥時說的,乃是在苦難中說的。此時他原該懷疑神、抱怨神,但他不是這樣,反而以神為他所最喜樂的。

詩人現在享受神『臉上的救恩』

在四十二篇詩人享受神『臉上的救恩』(不是神手中的拯救);(5;)神自己也成了他『臉上的救恩』(不是他環境中的祝福)。(11下。)神的臉就是他的救恩。他只要觀看神的臉,甚麼問題都解決了。神的臉就是他的安慰、幫助和救恩。很希奇,原來神『臉上的救恩』,(5,)卻成了他『臉上的救恩』。(11。)這是因為人能在詩人臉上看見神的救恩。相對的,在有的人臉上,我們不僅看不見神的救恩,反而看見罪和死。

我們若常在裏面摸著神,與祂有交通,並有祂的同在,臉上就能顯出神的救恩。這是經過十字架剝奪而有的。當時聖民遭受了外邦強權的侵略,失去聖殿,被擄離開了家園;神的手似乎收回了。但他們裏面有神的救恩,他們不缺少神的面光。這表明他們從外面神的祝福,轉到裏面神的同在。此時他們的經歷相當深了。這樣的經歷是在卷二,而不是在卷一。在卷一他們認識神還不深,可能只是道理上的認識,但在卷二他們的經歷深了,也甜美了。我們都該從卷一的經歷,進步到卷二的經歷。

聖民更深的認識基督,成為他們更美的經歷

詩篇能帶人經歷基督,但我們若未經神的剝奪,我們的經歷仍是膚淺的、道理的。因此,在四十四篇之後,詩人說到對基督那更深、更美的經歷。

認識祂是王,而讚美祂

四十五篇一節說,『我心裏湧出美辭,講說我論到王的作品。我的舌頭是快手的筆。』這表明聖民對基督的認識加深了。我們起初認識基督時,大多是認識祂為我們所作的。以後經歷慢慢深了,我們就不僅享受祂,也能讓祂享受我們;我們不僅認識祂是救主,也認識祂是王。這包括認識祂是受膏者,以及認識祂的主權和寶座。

二篇是神的宣告,四十五篇是聖民的讚美。在卷二中,論到基督,較卷一為深。在卷二,聖民不僅對基督的認識更深,對基督的經歷也更深。卷一說到神是我們的牧者,(二三,)但尚未揭示我們需要經歷基督自己。卷一說到基督,多半是神的啟示,而卷二說到基督,則多半是聖民對基督的經歷。例如,四十五篇不是說到神的啟示,乃是聖民湧出來的讚美,讚美他們所經歷的王。可惜我們擘餅聚會裏的禱告常不彀豐富,很少有四十五篇那樣的讚美。這是因為我們對基督的經歷不彀豐富。當我們對基督的經歷深了,我們對祂的讚美就會拔高。

認識祂比世人更美,嘴脣滿溢恩典,為神賜福,直到永遠

四十五篇二節說,『你比世人更美,你的嘴脣滿溢恩典;所以神賜福給你,直到永遠。』基督是王,是寶座上有王權的一位,但祂給聖民經歷時,不是威嚴或可怕的。反之,祂是比世人更美,是蒙神所賜福的。我們不該以為基督蒙神賜福是件小事;祂能站在一個地位上,從神接受祝福,乃是最美的事。惟其如此,祂口中纔有恩言。就著基督作人這一面,祂是蒙神賜福的。在福音書裏,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乃是一位人中人,人上人;祂是神所喜悅並蒙神賜福的。

認識祂是大能者,大有尊榮和威嚴

三節說,『大能者阿,願你腰間佩刀,大有尊榮和威嚴。』這是說到基督大有尊榮和威嚴;這是祂得勝的標記。基督這大能者已勝過一切仇敵,並贏得勝利。(弗四8,啟五5。)

認識祂是為了真理、溫柔、公義,而無往不勝的得勝者

詩篇四十五篇四至五節說,『為了真理、溫柔、公義,願你在威嚴中坐車前往,無不得勝;願你的右手施行可畏的事。你的箭銳利,射中王敵之心;眾民仆倒在你以下。』基督無論到那裏,都是得勝的,而真理、溫柔、公義與祂的得勝有很大的關係。基督能無往不勝,因為祂有真理、溫柔和公義。真理是指神成為肉體,顯在人中間;所以是指顯在基督身上的神說的。(約一14。)溫柔是指祂的為人說的。(腓二6~8。)公義是指祂與神與人都是對的。這三點包括神和人,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一切關係。因著祂在神面前各面的關係這樣正確,所以能擊敗祂的仇敵。四福音所描繪的基督,就是這樣一位因著真理、溫柔、公義,而無往不勝的得勝者。

認識祂就是神自己,有永遠的寶座,和正直的權杖

詩篇四十五篇六節說,『神阿,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;你國的權杖是正直的權杖。』這位基督,從祂是人來看,祂是真理、溫柔和公義;但從祂是神來看,祂有永遠的寶座和正直的權杖;祂是神而人者。舊約的聖民竟能認識基督到這樣的地步。這裏所說的,不是大衛或所羅門,乃是神而人者基督。因著大衛和所羅門都不是神,他們不能稱為神。

認識祂因喜愛公義,恨惡邪惡,而為神所膏,勝過祂的同夥

七節說,『你愛公義,恨惡邪惡;所以神,就是你的神,用歡樂的油膏你,勝過膏你的同夥。』這表明神把聖靈澆灌在基督身上。主受浸那一天,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,落在祂身上。(太三16。)

認識祂所行所為,都有死和復活的香氣

詩篇四十五篇八節上半說,『你的衣服,都有沒藥、沉香、桂皮的香氣。』衣服表徵基督的美德,這些美德是神聖屬性的彰顯;(賽六1;)沒藥和沉香表徵基督之死的甜美;(約十九39~40;)桂皮表徵基督復活的馨香和驅逐的能力。(參出三十24。)基督一切的美德都滿了祂死和復活的香氣。

死而復活叫人的事物消滅,叫神的事物顯出。死了結人,復活釋放神。主在地上時,受時間的限制,祂從不說自己的話;(約七6,8,十四10;)這表明祂一直生活在十字架的蔭下。因此,祂活在神所量給祂的時間裏,並且祂說話乃是神在祂裏面說。這就是死而復活的原則。主受浸、聖靈降在祂身上、祂受死、復活,這些都是在死而復活的原則裏。在主一切的行動、話語、神蹟上,無一例外,祂都把自己置於死地並讓神彰顯出來。

認識祂在召會中是受稱讚的

詩篇四十五篇八節下半說,『象牙宮中有絲絃樂器的聲音,使你快樂。』象牙宮表徵眾地方召會;『宮』在原文是複數,指神的居所。『絲絃樂器』表徵來自眾地方召會甜美、和諧的讚美,使神快樂。

認識祂是眾聖民—召會—所愛,所歸,所敬拜並所經歷的

九節說,『有君王的女兒,在你尊貴婦女之中;王后穿戴俄斐金子,站在你右邊。』聖經用女子豫表召會。這節經文裏所說各種不同的女子,都是指召會說的。『君王的女兒』不是指王的女兒,乃是指屬於王的女子;她們是王的配偶,是王的一部分。

王后穿戴金子,表徵召會顯出神聖的性情。召會所穿戴的『金子』,就是基督這神聖的一位作信徒的義。這是召會第一層的遮蓋。

詩人寫這首詩時,這位屬主的人經歷基督已相當深了。他如今是王宮裏的人,是尊貴中的一位,是『君王的女兒』之一。當我們越經歷基督,我們不是自居驕傲,乃是自然而然的顯出不凡的光景。現今我們與基督的交通加多也加深了;我們已進到祂的宮中,能站立在王前了。王女就是不平凡的意思。我們所顯出來的光景與世人不同。世人能在我們身上看見尊貴,感覺王女君尊的味道。

愛祂如王后之於君王

基督和屬祂的人之間實在是愛的關係。我們對祂如王后之於君王,並且王后就是君王的一部分。我們所認識的基督不再是道理上的,乃是經歷中的。

歸祂如女子于歸,又如富者送禮求見

十節說,『女子阿,你要聽,要看,要側耳而聽;要忘記你的民,和你的父家。』凡歸給基督的人,都要忘記自己的父家,而完全歸於祂。十二節說,『推羅的女子必帶著禮物而來;民中的富足人,必向你求恩。』推羅的女子和民中的富足人都要來,把所有的都擺在祂腳前。基督要得著我們和我們的一切。已過二千年來無數富有的人,把一切都獻給主,為著要尋求主。我們的學問、前途都是我們富有的一部分,但我們若不是奉獻的人,就不能完滿的得著神自己。

拜祂如拜全權的主

十一節說,『王就羨慕你的美貌。因為祂是你的主,你當敬拜祂。』這裏的『主』字,在舊約聖經中是非常特別的字,乃是指全權的主。基督作為召會的主,不僅配得召會的愛,也配得召會的敬拜。

經歷祂如衣服

十三至十四節上半說,『王女在君尊的住處,極其榮華;她的衣服是用金線交織成的。她要穿刺繡的衣服,被引到王前。』在本篇,王后有兩件衣服。第一件衣服,『俄斐金子,』(9,)是用金線交織成的,(13,)相當於基督作我們客觀的義,使我們得稱義。第二件衣服,刺繡的衣服,相當於基督藉著那靈變化的工作,『刺繡』到我們裏面,並從我們活出來,作我們主觀的義,使我們得勝。

每一個得救的人都該有兩件衣服。我們已經得救,穿戴了『俄斐金子』為衣服,就是用金線交織成的衣服;但我們還需要聖靈藉著環境在我們身上的工作,好穿上『刺繡的衣服』。這件刺繡的衣服是經過聖靈的組織而成的。在刺繡的過程中,如果布有知覺,會感覺痛苦。同樣的,聖民在經歷基督時,也有苦難中聖靈在他們裏面組織的工作。這時他們所穿戴的,不再是平常的衣服,乃是經過編織、刺繡的衣服。這些都表徵我們對基督更深的經歷。

在四十五篇中,王所穿的衣服表徵死而復活,(8,)而王后的衣服,表徵基督和聖靈在聖民裏的構成。這篇詩原是讚美王,或讚美主的,但末了卻成為對王后,或對召會的讚美;這是因為基督已經成了召會的經歷。當召會經歷基督到一個地步,就成為基督的一部分,也就是基督。因此,每當我們題到基督,都不該忘記召會。

聖民同基督經歷神作避難所和患難中應時的幫助

卷二的中心思想說出聖民藉著與基督同苦同榮而經歷神。卷二開頭說到神剝奪了聖民外在的祝福,為要叫他們注重神自己過於神的祝福。這樣受對付後,就對基督有更深的經歷。四十二至四十四篇說到神在聖民身上如何作剝奪的工作,好讓他們學習經歷神,而享受神的自己。

這時,基督成為聖民實際的經歷。四十五篇雖然接在前三篇之後,但還沒有給我們看見,聖民在甚麼處境中經歷基督。表面上看,四十六至四十九篇和四十五篇並不相聯。四十六至四十九篇裏一再說到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或高臺;這是中心思想。為甚麼四十二至四十四篇說到神的剝奪,而四十六至四十九篇講到神是避難所,但中間插入四十五篇說到經歷基督呢?雖然這些詩篇似乎彼此不相聯,但在屬靈經歷上是有關聯的。

經歷主的人到了一個時候,會開始經歷神剝奪的工作。我們被神剝奪得越厲害,對基督的認識就越深,而基督也越變作我們活的經歷。在四十五篇,詩人經歷了基督。這時,他從經歷中發出讚美而說出基督;這是經過神剝奪而有的經歷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這篇詩是在講基督,也可以說它是在講聖民的經歷。在詩人讚美的描述裏,基督已成為他身上的成分和他穿戴的榮美。

這時,他在實際經歷中與神有了聯結。他在述說基督時,無法不說到自己,因他所說的基督,已變作他的成分和他的榮美。然而,他是在甚麼處境中經歷基督,必須由後文加以說明。其中有兩個重點,就是避難所和神所住的城。

四十六至四十九篇中的避難所或高臺,表明基督常是我們在苦難中所經歷的。凡是經歷基督的人,常是多受苦難的人。腓立比三章十節說,『使我認識基督、並祂復活的大能、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,模成祂的死。』我們乃是藉著苦難,模成祂死的形狀。我們若要經歷祂,就必須和祂一同受苦;也就是說,我們必須在祂的受苦中與祂有交通,而在祂的受苦中與祂聯合。

聖經稱主為『苦難之子』(參創三五18,賽五三2~3)。我們要實際經歷基督,就不能避免苦難的路。所以前面說過經歷基督之後,接著就給我們看見苦難的問題。沒有苦難,就不需要避難所。詩篇四十六至四十九篇一再說到避難所或高臺,其他詩篇也題到避難所。(參五九,六一,六二,七一。)因為卷二的中心思想是聖民與基督同苦同榮的經歷,所以詩人常想到苦難的問題。

實際經歷基督的人無法不說到召會。四十六篇非常希奇,它先說,『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,是我們患難中隨時可得的幫助。』(1。)然後立刻又轉而說,『有一道河,這河的支流,使神的城快樂;這城就是至高者支搭帳幕的聖處。』(4。)表面上,避難所和城毫不相關,但在屬靈經歷上,二者極有關聯。無人在召會之外能在苦難中經歷基督。因此,四十五至四十九篇主要是講三件事:基督、苦難和召會。

卷一雖然題到召會,但不彀清楚、明瞭,乃是到卷二的四十五篇,纔把召會合式的擺出來。這篇中的女子,複數表徵眾聖徒,單數表徵聖徒的集大成,召會。聖徒有許多,召會只有一個。所以在四十五篇,聖民在經歷基督中,已經認識並摸著召會。四十六篇也用城豫表召會。舊約有兩類召會的豫表:一類是女人,一類是帳幕、城和聖殿;前者豫表召會是配偶,後者豫表召會是居所。我們若懂得屬靈的意義,就知道四十六篇的城,就是四十五篇的女子。按字面,二者有分別,但按屬靈的意義,二者就是一個。啟示錄末了可以證明這個斷案。(二一2,9~10。)

詩篇四十五至四十九篇題到三件大事:基督、苦難和召會。召會乃是在苦難的境遇中經歷基督。在啟示錄十二章,苦難和女人被擺在一起。二節說,『她懷了孕,忍受產難,疼痛要生,就呼叫。』這章的產難和婦人就是詩篇四十六篇的苦難和城。這個婦人和這座城,是經過苦難的,在這苦難中經歷基督、享受基督、有基督的同在、並與祂同經苦難,並且在這苦難中經歷神作避難所。神是啟示錄十二章中那婦人的避難所,也就是說,祂是召會的避難所。神是召會應時的幫助。假如我們個人遇到苦難時,引用詩篇四十六篇,那是把這篇降得太低了。四十六篇不重在個人的經歷,乃重在城的團體經歷,就是召會的經歷。二千年來,不多聖徒能維持四十六篇的標準,但我們要看見這亮光:四十六篇不重在個人,乃重在召會,重在那座城。在四十八篇三節,我們看見神在這城裏顯為高臺。

我們需要有很深的印象,卷二在四十五、四十六篇中,這個有經歷的人已相當脫離自己,而進入王宮。按豫表說,就是進入召會。這樣一個人已不再站在自己的立場,而是到了召會的立場。所以四十五、四十六篇裏所說的,不是個人的小經歷,乃是召會的大經歷。神歷世歷代所建立的那座城,乃是神所看為寶貴的那婦人,她乃是在苦難中經歷了基督。

從五旬節那天起,藉著苦難經歷基督的這條線從未斷過。灰心的人說,召會越過越荒涼了,表面上似乎是如此;但我們若有屬靈的眼光,就能看見榮耀的一面。召會在許多的患難裏,卻顯得榮耀、偉大、明亮、剛強、永遠和不變!二千年來一直有這榮美的事實。

四十五、四十六篇是轉折之處。卷一差不多都是說到個人的經歷,但在卷二,這個追求主的人被剝奪,有了相當的對付和學習,對基督的經歷已經很深了。他不再是個人,而是有了同伴。他進了王宮,忘記了父家,表徵脫離了老舊和單獨,而有了召會的經歷。他如今就在召會裏,不僅僅是參加聚會,乃是基督與召會成了他的經歷。

新約信徒的經歷就像這樣。在羅馬八章對基督的經歷之後,就有十二章對基督身體的經歷(九至十一章是在括弧裏插入的話)。八章三十六節說,『我們為你的緣故,終日被殺,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;』這是引自詩篇四十四篇二十二節。在四十五篇,王后出來了,這是羅馬十二章的應驗。這時召會的兩種豫表都顯出來了。詩篇四十五篇的王后,表徵召會與基督的關係;四十六篇的城,表徵召會對基督的功用。這些都不是個人的經歷,乃是在召會—基督身體裏的經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