禱告:主,我們將一切交通都擺在你面前,求你與我們同在。主,願我們所題起的每一件事、每一點都滿了你的膏油。主,你的靈運行在我們中間,我們不承認我們有組織,只承認你的元首地位和權柄,相信並承認你在我們中間運行。主,求你更多膏抹我們,加倍運行在我們眾人裏面。我們題起的事不是組織裏的討論,乃是隨從靈,在你裏面的交通。但願你作元首,在這裏表達你的心意,一切的決定都是出於你。主,但願我們所作的,都能從良心裏見證,乃是你與我們一同定規,是你所給我們的帶領。
主,你的寶血潔淨我們。我們在這一天之內所受的玷污,求你都為我們除去,叫我們靈裏清明,和你之間沒有一點間隔,沒有一點黑影。主,我們都在你的面光中,讓你能對我們說話,我們也與你說話;更讓我們眾人都在一個靈裏,彼此有交通。
主,我們在你寶座前,求你斥責那攪擾、打岔、欺侮我們,甚至控告我們的仇敵。主,你得勝的寶血遮蓋我們。凡我們的漏洞、殘缺、破口,都求你用寶血為我們遮蓋,不讓仇敵有一點地位。主,求你給我們穿上白衣,證明你稱許、悅納我們。主,我們只信靠你的稱許,不信靠我們的所是。
主,求你在這些年間,恢復你自己的作為,毀壞你的仇敵。但願你榮耀你自己的名,在這末了的時代,高舉你的恢復,帶領你的恢復勇往直前。阿們。
這一次我回到遠東來,的確是帶著沉重的負擔。請原諒我這樣說,世界六大洲都有極大的需要。我不論到那一洲,從歲首作到年終,都是作不完的工作。然而,因著主的恢復從中國到海外的第一站臺灣,是我親自在這裏奠立了一個局面,所以我不忍心看到主的恢復在這裏走下坡。於是,我下定決心回來;這對西方的工作是個極大的犧牲。
我沒有意思指責任何人,我乃是由衷的說出這椎心之痛的話,盼望能刺激你們,好叫眾人都醒悟過來。已過二十年,你們在這裏,最多不過是維持現狀;然而,現在不能再這樣。我們中間的真理和生命是我們的傳家之寶;前面的同工和長老都在真理上有相當的認識和維持,在生命上也有相當的經歷,他們在這些點上應該被尊重。然而,我要很不客氣的說,主的工作在這裏陷於停頓,其中一大原因是中國人性格的弱點使然。
我多年來觀察各民族的特性,發現猶太人和日本人的成功,與他們的性格有關。猶太人性格的特性是『決志』;他們一旦決定要作甚麼,就絕對作到底。日本人的性格是肯下苦功。眾所皆知,日本人在商品的研發上不抄襲則已,一抄襲都是比原來的更高明,更細緻,因為他們願意下苦功,不斷的研究改進。反觀中國人,頭腦雖然好,但性格上有個大弱點,就是鬆懈、馬虎;無論作甚麼,一到差不多的地步,就鬆懈苟且,不徹底。
一九六○年我出國時,臺灣這裏,特別是臺北,若是沒有甚麼整體的工作,甚至連會所也沒有,我信同工們會拚出會所來。中國人一窮,就會起來奮鬥;一富,便都鬆懶、打盹。中國人窮到無立椎之地時,正是他們奮起抬頭之際。可惜中國人一安逸便了了;所以,中國人有一句成語說,『富不過三代。』第一代努力致富,積存很多財富給第二代;但是一到第二代,就開始敗落。等敗落之後,再過一兩代,又從窮困中站起來。這似乎是中國人的天性。已過二十年來,我們還沒有敗落,為此不能不敬拜主。另一面,主的工作卻沒有進展。我們在這裏停滯不前,根本的問題乃在於我們中國人性格的鬆散。
盼望我們眾人先作一件事,就是把各會所好好清理過。裏面要整潔,佈置要改觀;外面要改樣。可能有人會說,『這不是愛世界麼?羅馬十二章二節說,不要模倣這世代。將會所改頭換面,不是叫我們模成世界的樣子麼?』不是這樣;我們不能給自己鬆懶的性格找藉口。我們必須領悟,召會是出自於人群,仍舊在人群裏,不能脫開人群。(約十七15,18。)若是你我住在鄉村,搭個竹棚也可以聚會。然而,今天在臺灣,人群生活的水準提高了,人群的標準也跟著提升。外面的一切都改觀了,我們的會所不該還是土裏土氣,老舊破爛。
舉例來說,會所裏的公用詩歌和聖經都要好好整理。請想想看,如果一個有識之士被邀來聚會,招待拿給他的聖經是破的,詩歌本是髒的,他心裏豈不是會想:『即使我要信耶穌,也不會再到這裏來;我要找個像樣的地方信。』他在聽信息時,裏面的感動力至少減了一半。這是很可惜的。
又如我們各會所經常的支出,按我觀察,總是有浪費。浪費的原因是沒有人肯好好的研究、管理賬務。這也是我們性格上的弱點。以某會所整修為例,單單購買材料就花了八十多萬。我絕對相信,如果有人肯好好擺進去作,最少能省下二、三十萬。同樣的東西,馬馬虎虎買是一種價錢,若認真研究、接洽,可能會買得更便宜。這就需要有人花工夫擺進去作。
我要對受訓的青年人說,你們要明瞭中國人性格的弱點何在。如果你們不肯脫掉鬆散的性格,不肯接受改正,我奉勸你們還是回去帶職業。你們到社會上,遲早有一天,職場會逼著你們改變性格。今天,凡在社會裏作事的都得戰戰兢兢,掙扎苦鬥,努力進取,稍微鬆懈一點都不行。我們作主的工又怎能鬆懈呢?
我盼望我們中間的工作,和我們當中的召會,能完全脫開中國人鬆散的性格。你我必須承認,中國人的確在性格上極其鬆散。一九五三年,我在會所對面道路豫定地的空地上,蓋造了一處工人之家。雖然一切都是克難的,卻也都擺設得整整齊齊、乾乾淨淨。我又種了一點花草樹木,顯得清爽、美麗。之後,我出國僅僅四年,一九六一年出去,一九六五年回來,工人之家竟變得一塌糊塗。
同樣一個工人之家,我在的時候,曾接待過四十八位客人,擺了四十八個喫飯的位子。後來有兩位西國姊妹從英國來,我安排她們住在工人之家,給她們一間睡房和客廳,再帶一個小廚房。她們還住不到一週,就將她們的房間佈置得完全像北歐的風格,茶几上整整齊齊擺著一盆花。跟其他人的房間比較起來,真是美觀高雅。當時我就覺得很羞恥,因為工人之家住了那麼多同工,有許多還是年輕人,都不會跟她們學習。等她們搬走,房間給中國弟兄姊妹住,裏面的情形簡直是天壤之別。從這裏,你們就能看出中國人性格的弱點。
千萬不要以為性格是件小事;你們在生活裏若是鬆懈的,在工作上也必如此,因為這是性格問題。一九五三年,我們在臺北辦訓練,強調正確性格的三十點,分為真準緊、勤大細等十組。然而,按我觀察,受訓的人並沒有照著那些點操練。我們這些年在主的工作上所以遲誤事情,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人的性格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反這件事。青年人都要起來反你們的性格,建立起好的性格。今後我們的全時間訓練,要以性格作為蒙稱許的試驗。為著主工作的往前,你們一定要改性格。
或許有人會說我太挑剔,但事情要作成功,非得挑剔不可。我們今天經營主的事業,更該有積極進取的精神。我一直在考慮,如何對同工們進行考核;然而我們不能用世界的作法。我不是說,同工們不忠信;乃是說,同工們『不彀』忠信,就害了主的事。所以,只有忠信是不彀的,還得積極進取。
在美國大學的教授中,流行一句口號:『不是出版,就是淘汰(Publish or perish)。』身為教授的,必須一直發表新論文,否則就會被淘汰,所以非進取不可。若是同工們也如此進取,相信主的工作必定不會是今天這模樣。或許同工們會認為自己還算愛主,還算忠信;但我要說,同工們愛主不彀,忠信不彀。不彀忠信就等於不忠信。今天在社會上作事,那一個人不是超過忠信纔能成功?即使作個職員,也得十分忠信,按時間上下班。作主管的,都不是按時上下班就了事;若是那樣,是絕對作不好的。在我們的工作裏,同工們就是缺少這種奮鬥精神,以致我們的工作沒有發展。
所以,我覺得每個會所自行擔負全時間的供給,是很好的原則,讓大家都有責任感。如果某會所不願意關心全時間服事者,可以在長老聚會告訴全召會,該會所不需要全時間服事者。否則你們既沒有感覺,又沒有負擔,也沒有需要,召會卻調派幾位全時間者到你們所在的會所,就形同浪費。所以,這是一個很好的原則,大家分擔責任,讓一切有分的人都有責任感;大家都學習擔負責任,忠信而積極的作。
現在我們要來看目前召會該具體實行的四件大事。
第一件事是關於『一對一』照顧人的實行。已過一年我們推動小排,各種會面臨到的情形大致都遇到了;真理及實行方面的要點,也差不多都釋放了。現在盼望眾長老一定要照著所釋放的信息,往前實行,帶領並建立小排。目前在實行上最有利的,也最容易實行的一點,就是『一對一』照顧人。
長老們在各會所要開始大力提倡並推動『一對一』照顧人,請求每位弟兄姊妹都接受負擔,親自照顧一個人。人數不要求多,乃要實際接受負擔,親自帶領一個新人;次數也不必多,恐怕負擔太重。因此,只要每週一次看望、照顧一個人就可以了。有許多見證指明,每當你要出門前,都會覺得擔子很重;可是一旦出去了,都承認其實擔子並不重。有的人甚至說,他每週能帶三十位,也就是接受負擔實行三十次『一對一』照顧人。
目前全臺聚會人數,確定有一萬至一萬二千人。如果每個人都接受負擔,每週實行一次『一對一』照顧人,確定的接觸一個人,一週之內,全臺等於接觸了一萬人;一個月有四週,就等於接觸了四萬人。一年五十二週,就有五十二萬人。不要小看這件事。這五十二萬人中,即使我們不盼望那麼有效果,十個人當中能找到一個有心的,就還有五萬多人。即使一百人當中只有一個有效果,也有五千多人。以此計算,如果全臺聖徒都肯接受負擔,每週至少出去一次實行『一對一』照顧人,各處召會的人數鐵定有顯著的增長。
希望長老們接受負擔,不要輕看這事,最好在各會所裏講了再講。對於新路的交通,我們都得不厭其煩的一再傳講。現在我們纔明瞭,在舊約聖經裏,為甚麼摩西在他的著作裏講了再講。從前我們都覺得太重複,太囉嗦。以後纔看見新約也是如此。例如四福音,馬太福音已經講過的事,馬可福音又講,路加福音再講;約翰福音好像不是同樣的講法,卻也等於再講一次。所以同一件事,四卷福音書連續講了四次。有的重大真理,到書信裏也是一題再題。所以如此,乃因我們常是聽不進去。就這一面說,我講信息囉嗦、重複是對的,因為若不重複,聖徒們常常不是聽不進去,就是聽錯了。好像交代事情一樣,我清楚的交代了,人卻聽不清楚;等到他去作時,就作錯了,完全不是照我所說的。因此,我們傳輸負擔非重複不可。
同樣的,關於新路的實行,盼望長老們在各會所要不厭其煩的一再傳講。總要講到聖徒們都聽進去,都聽準了,而且講到連無心的都有心了。主耶穌說過同樣的原則。祂在路加福音裏說了一個比喻:有個寡婦去求告一個不義的審判官,審判官不理睬,那寡婦就一直纏磨他;到末了審判官說,『我雖不懼怕神,也不尊重人,只因這寡婦常常攪擾我,我就給她伸冤罷,免得她不斷來纏磨我。』(十八4~5。)這審判官不為那寡婦,乃為自己,因他受不了囉嗦。這證明囉嗦有好處,會帶進結果;如果不囉嗦,事情可能就沒有結果。所以,重複傳講一定會產生果效。
第二件事是要帶進事奉的人。按我觀察,我們多年累積下來一種風氣,就是長老作了許多執事應該作的事。現在這種情形必須更改,長老們不要去作執事的事,乃要在各會所盡力帶進事奉的人。
照我自己的學習,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機會和應該有事奉的弟兄姊妹交通。比方,你看見某位弟兄或姊妹應該事奉,卻沒有實際的起來事奉,你就該特別與他交通。必要時,可以邀請他一起喫飯交通。盼望諸位長老有這樣的實行,多邀請弟兄姊妹喫飯交通。首先邀請的,就是應該事奉,卻沒有進入事奉,也不肯事奉的聖徒。不要一次請太多位,最好是二、三位;最有效的就是請一位,那也是實行『一對一』照顧人。其實不是一對一,乃是三位長老對一位聖徒,是三對一。這是相當好的作法,希望長老們在各會所都這樣實行並帶領。
要產生並帶進事奉的人,長老們非個別接觸聖徒不可。這件事你們不要急,只要一週能帶進一個人,一年五十二週便能帶進五十多人。按我的觀察,聖徒們沒有事奉,是因為沒有人帶他們進來事奉。比方開辦學校,非得招生不可。因此,希望長老們在各會所一定要『招生』,招進事奉的人。你們要堅定持續的和聖徒們接觸,請他們喫飯,再請他們都進到事奉裏。
接著,你們一定要給他們確定的事情作,不要籠籠統統的。同時,信託就信託了,也不要怕他們作錯。即使他們作錯一兩次,你總要有耐心,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。所以,一面你們要交代事情;另一面要從旁監督。這就是為甚麼在新約裏,稱呼長老為監督。(徒二十28,提前三1~7。)你們從旁留意,所交代的事作得對不對;作得不對,不要生氣,也不要責怪,總要以鼓勵的態度,一直的帶領人。經過這樣的帶領,人一定能學會,自然就進到事奉裏了。
第三件事是要藉著愛筵交通帶領眾弟兄姊妹實行新路。一方面,弟兄姊妹都該以『一對一』的方式照顧人。另一方面,現在我們聚會的方式,乃是鼓勵眾聖徒人人盡功用,這樣眾聖徒一個個實在的光景都會顯出來,長老們就會清楚。長老們既是監督,就得實際觀察。有時要詢問排負責,小排裏的聖徒有甚麼難處;他們就會告知。這時不能只靠弟兄姊妹『一對一』的照顧,更需要長老們直接去接觸有難處的人。這樣的接觸越多越好。
因這緣故,長老們必須請愛筵。如果時間許可,長老們應該天天請喫飯。我可以擔保,如果每天都有弟兄姊妹和長老一同喫飯,那個會所一定興旺,人數一定繁增。我在煙臺時,曾一度把全召會幾百位聖徒都請遍了。那時,只要沒有聚會的晚上,就是我請客的時候;一請不是十幾位,就是二十幾位。為此,我專門開闢一間廚房,也特別雇了一位廚師。我能見證,這樣作的確很有功效。
以一個有三、四百位聖徒的會所為例,長老們若定規每次請二十位聖徒喫飯,每週請兩次,三個月就能把全會所的聖徒請過一遍。之後再按情形,陸續請少數人一同喫飯。這樣作是最有效率,也最徹底的作法。
總而言之,長老們應當養成一個習慣,樂於邀請眾聖徒喫飯。為此,長老們要和妻子好好交通,否則就會發生難處,妻子會抱怨丈夫不管家,只管召會。這一類的愛筵,我贊成不必長老們自己出錢,可以由召會開支。這樣一來,只要有心,就不難作。有時,長老的妻子會跟不上,就可以請她一起來。只要幾次,她就跟得上,也知道作長老是怎麼回事;這對召會是大有益處。
長老們請聖徒喫飯,不要天南地北的閒談,每一次都得交通到聖徒們實在的情形。有時也得把相關的聖徒請來幫忙服事。這都是相當有效率的作法,也都是我從前實行過的。作為長老,若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沒有一天請弟兄姊妹喫飯,這個長老實在搆不上標準,在照顧上一定付之闕如。不要說每週,就是半個月請一次,也一定是好長老,在照顧上一定很有果效。
或許長老們會說,『李弟兄,在你的帶領之下,我們作長老真招罪;我們的確很難擔起這麼重的軛。』李師母一向關心我的身體,總擔心我作得太多。我就告訴她:『一旦我不作,就會生病;到底你願意我生病,還是要我作?』我作了,果然就沒有病。倘若今天你要我甚麼都不作,完全退休,我擔保一個月內一定生病。我只要為主作工,身體就健康,睡覺也香甜,因為我裏面很喜樂。看見這人也蒙恩,那人也得鼓勵,眾人都起來事奉了,我裏面就忘了一切辛勞,睡覺時都感覺香甜。因此,李師母也完全被勸服,沒有理由不讓我作工。
同樣的,我相信你們作一作,裏面一定有喜樂。你們就能嘗到主耶穌所說,『我有食物喫,是你們不知道的。』(約四32。)主實行神的旨意,不僅使那位撒瑪利亞婦人得著滿足,祂自己也得著了飽足。主喫了門徒們所不知道的食物。這的確是真的,長老們若肯這樣勞苦,就是天天喫別人所不知道的食物,裏面實在是喜樂,越喫越感覺飽足。
末了一件事,就是一定要禱告。除了勞苦,還得加上禱告。你們千萬不要屬靈的說,只要禱告就彀了。這絕對不行,因為違反了神的原則;我們不能只有禱告而不勞苦作事。你說你相信神是全能的;不錯,神是全能的,但祂作事有祂的原則。祂的原則是:我們非作工不可,否則祂不會祝福。
五十多年前,我剛起來服事主,有人送我一節聖經,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,就是林前十五章五十八節:『務要堅固,不可搖動,常常竭力多作主工,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,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。』殷勤作工不會是徒然的,絕對會有果效;即便是將來在主的審判臺前,也一定會從主得著賞賜。(太二五21,23。)
今天我回頭看,一點都不錯,這幾十年,所有的勞苦都不徒然。現在因著主的憐憫,雖然臺北召會不大,但也不算小,總有二十一個會所。這等於有二十一個場地,給你們八十位長老去擔負,平均每個場地都有四、五位。這是你們盡職的大好機會,你們把力量、心願擺進來,實在值得,也必定蒙主祝福。請你們想想,如果能把一個會所帶領好,就有成百的人蒙恩;長遠來算,會有成千的人蒙恩。這都是因為你們先蒙了恩,在長老職分內殷勤服事,透徹負責,纔能叫許多人蒙恩。
現在我們推動改制,絕不靠有大恩賜的人,也不靠會講道或本事大的人,乃要眾人一同勞苦的作;首要的就是長老們要帶頭。請你們不要怪我,我不希望長老們有甚麼大恩賜,卻希望每位長老在其分內,都能盡上應該勞苦的責任就彀了。這樣一來,召會必定是繁榮的;同時這個繁榮不是草菇式一夜長出來的,乃是穩穩當當的一年翻一倍或半倍。只要諸位長老率領弟兄姊妹各盡其職,殷勤勞苦,召會一定穩穩當當的有繁增。
我將這四件事交通給你們:第一,推動『一對一』照顧人。第二,帶進事奉的人。第三,常常請客,請有難處的,也請每一位聖徒,帶領他們實行新路。第四,總要勞苦配上禱告;個人禱告不可缺,團體禱告也不可少。各會所的長老們每週最少需要有一次來在一起,除了事務交通以外,大部分時間要重在共同禱告,同心合意在主面前傾心吐意,從裏面向主禱告。這樣,一定帶進主的祝福。
問:無論改制或行政安排,一實行就會遇到很多實際的問題。一旦李弟兄不在臺北,很多事就很難定案,對此您能否有點交通?
答:今天我們都得學習,為主拚上一切。我們要福音化臺灣,絕對需要全時間者,否則無法作得到。既然一定要有全時間者,就得給與訓練,還得供給他們。這些經費的支出,需要大家一同來承擔;換句話說,從某處召會或會所出來的全時間者,就由那裏的召會或會所負責。
可想而知,有的會所出來全時間的人多,可能經濟力量搆不上;另有的會所經濟力量充足,卻少有人出來全時間。因此,請各會所作豫算時,不要因為想要省錢,所以人也省了。請你們不要從這立足點來看;乃要從另一個立足點來看,就是到底你們會所是否需要這麼多全時間者?即使不需要,你們還得有眼光,為著發展,把人留下來。有的會所留下人,經濟上負擔不起,但總有力量來得及的會所能給與幫助。你們總要這樣拚上去。
經歷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肯拚,沒有不成功的。我們要蓋造美國職事站在安那翰的會所時,需要美金二百萬,包含材料費八十萬,以及一百二、三十萬的建築費。眾聖徒二話不說,都同心合意拚上。主很眷顧,感動並打發各地約八十位青年學生,願意休學半年,作為主體蓋造會所的人;工錢因此省下許多。買材料時,我們手中根本沒有錢,只能一天的用度一天當。真奇妙,我們從來沒有短缺過。最後僅僅用了八十幾萬美金。這就證明,不拚就甚麼都沒有;只要願意拚,主一定祝福。
我盼望你們要學習有信心,肯往前拚上去。不要以為能省則省,所以思前想後,既然經濟負擔不起,原來需要五位全時間者,現在只能留三位。若是這樣,最好關門不作,那就更省事。因此,盼望你們都有一個肯拚的靈。
另一面,大家要有整體的眼光。雖然現在責成各會所擔負全時間者的供給,目的是要大家有責任感,但各會所都在臺北召會裏,所以等於是全召會擔負。千萬不要說,其他會所的全時間者跟我們會所無關。這種態度非常不應該。實際上,全時間者既然在臺北召會全時間服事,臺北召會自然要供給;不過由於他們是在各個會所,主要就由各個會所擔負。若有會所擔負不了,再由進項多的會所來補上。這樣,就有同心合意的光景產生;主一定會祝福。
問:高中生打算有自己的擘餅聚會,此例一開,大專或國中若要求自己擘餅怎麼辦?各項服事可能也會要求比照辦理,是否合式?
答:首先,我們要領悟,改制後作法一定要改;從前舊的作法完全要丟棄,否則會把自己綁死。我們實行新路,尤其是『一對一』照顧人之後,學校裏得人一定很多,這將大大有利於福音的開展。然而,不要盼望一實行『一對一』接觸人,立刻能帶人得救、受浸,進到召會生活裏。我們應當繼續不斷在新人身上作工。
工作要成功,必須懂得變通。所以,可以讓學生有自己的擘餅聚會,由專項同工負責帶領,教導他們學習過召會生活。不必那麼呆板,一定要他們到會所參加擘餅聚會。比方一個人無力走到三樓喫飯,你就得設法為他在院子裏擺一張檯子;只要他喫了飯就可以,所以沒有甚麼不能變通的。
現在的學生除了在學校讀書,父母很難准許他們外出,總希望他們留在家裏看書。為著他們的方便,帶領的人就要找出合式的時間,把他們集中在特定的地方,與他們一同聚會,帶領他們學習擘餅記念主。長老們不必擔心,這不是另立聚會,而是如同搭一個上樓的梯子或臺階。既然他們開始參加擘餅,以後自然會漸漸到會所,與眾聖徒一同擘餅。在此之前,為著他們的方便,給他們自己有擘餅聚會,並無不妥。
以家庭生活為例,嬰孩不是一生下來,都立刻上飯桌和家人一同喫飯。乃是躺在小床上,由家人餧奶,讓他喫個飽。我們總得先遷就他,纔能帶他長大。慢慢的他能坐,能站,接著會走幾步路。這時,我們纔能開始讓他坐小椅子,擺上東西給他喫。再過幾年,他就能上桌,和大家一同喫飯。這是很清楚的。然而,我們從前的辦法,總是人一受浸後,也不管他是否坐得住,都要他上大飯桌。他坐不了,也逼他坐;結果他就不來了。因著我們無法遷就新人,他們就從召會生活中失落了。
此外,長老們不要有一種觀念,以為會所供給的全時間者都到校園作工,但是只有受浸人數報告,在會所裏看不見新面孔,好像很沒有意義。有時全時間者在校園服事,還把會所裏的人請去幫忙,和新人一同擘餅聚會。長老們不只看不見新面孔,還發現老面孔也給請去了,就想:『我們請全時間者作工,結果一個也帶不進來,反而把人給帶走了。』長老們不要只數點自己會所裏的人;從整體的眼光來看,人數的確繁增了,都算在主的恢復裏。你們應該相信,這些新人在校園裏擘餅,半年後或者大學畢業了,或者更長進了,自然都會到會所來。他們不會不要主,也不會跑到別的團體去。當然,這完全在乎全時間者的校園工作作得如何。另一面,在全時間訓練裏,我們也會教導相關事宜,諸如到校園開闢聚會,不會照從前的老作法等。我相信主一定會祝福。
按著神的定律,沒有種,就不會收;所以,種子一定要撒出去。如果不多撒種,怎麼能多收?目前的作法,就是先撒種,慢慢再收。所以請大家眼光要放遠,只要我們都在主的引導下,絕不會有失誤。若是可能,長老們也可去參加新蒙恩者的擘餅;相信你們會受感動。
我在你們面前,把我的心腸都敞開給你們看。我最擔心的,不是帶領這些後來的人,而是你們這前一代的人,盼望你們不作『擋路先鋒』。然而請不要誤會,我沒有意思要你們放下,讓他們去作。你們還得在這裏,不是擋路,而是去研究、察看那裏可以往前,就到前面去開路,好讓他們從後面能跟上來。這個工作沒有你們,也是作不了的。就如毛毛蟲要蛻變成為蝴蝶,也要自然的過程;若是別人幫忙強行把蛹剝開,蝴蝶鐵定死掉。同樣的,我們改制走新路,也需要前一代作為『舊蛹』,纔能讓後一代作為『蝴蝶』長出來。然而舊蛹是褪去,不是剝下;否則,下一代會夭折。所以,前一代還得留在這裏,後一代總歸會長上來,那時前一代就要得鼓勵。
作父母的,總覺得欠了兒女的債。既欠他們,就得為著他們。我也要對召會中老一代的說,『你們老一代的,就得欠後一代的債。埋怨你們受,挨罵你們遭,怨勞都得擔著;一切的好處卻都是他們享。』惟有這樣,一代傳一代,纔有前途。否則,主的恢復可能斷送在我們手裏。
當說的話我已經說盡,接著你們應當思想,今天我們是否該走這條路。我相信這條路一定帶進主的祝福,你們儘管放心。我們的正路很清楚,就是真理和生命;所以同工們出去,絕不會隨意而作。同工們即或性格差一點,或許有點鬆懈,但總不會輕率隨便;這一點我們大可放心。只要鼓勵他們注重性格,學習徹底、認真,加上分外的殷勤,絕對拚上去,一定會有出路,主也必定大大祝福。
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講於臺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