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 運用恩賜的超越之路

讀經:

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三十一節,十三章一至八節上,十三節,十四章一節。

林前十二章末了到十四章,都說到愛。因著聖經原來並不分章節,所以這幾章是緊緊相連的。十二章裏說到各樣的恩賜,以及怎樣運用這些恩賜。十四章就說在這許多恩賜中,最叫召會得益處的,是作申言者為主說話。這兩章中間的十三章,則說到運用恩賜的道路和方法。

在十二章末了,使徒保羅說,『我還要把極超越的路指示你們。』(31。)這裏的『路』也可譯作方法。在原文裏,同一個字包括了道路和方法兩個意思。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話,這一條道路,這一個方法,就是愛。從十三章到十四章,保羅都說到愛。愛是運用恩賜、建造召會超越的道路和方法。使徒在十三章著重的說,『我若能說人和天使的方言,卻沒有愛,我就成了鳴的鑼、響的鈸。我若有申言的恩賜,也明白一切的奧祕,…卻沒有愛,我就算不得甚麼。』(1~2。)這意思是,人若僅僅有恩賜,卻沒有愛,那個恩賜就沒有用。恩賜必須在愛裏運用,纔有實在的功用;惟有愛是運用恩賜的道路和方法。

使徒在十三章講過愛的定義之後,接著在十四章開頭說,『你們要追求愛,更要切慕屬靈的恩賜。』這裏的『愛』不是人裏頭原有的,乃是需要追求的。我們要追求愛,更要切慕屬靈的恩賜。換句話說,愛與恩賜這二者應該互相配合。單有屬靈的恩賜沒有甚麼用處,單有愛也是若有所缺。有屬靈的恩賜還必須有愛,有愛也必須有屬靈的恩賜。關於屬靈恩賜的一面,我們先不說,因為本篇所著重的點,不在恩賜本身,乃在運用恩賜的路和方法。運用恩賜極超越的路,最上的方法就是愛。我們要在愛裏持守著真理,叫身體在愛裏建造自己。

第一要碰著元首權柄

前一篇信息我們約略說過,一個人在建造召會的事奉裏最需要的,第一是碰著元首權柄;第二是摸著神的心,也就是摸著神的愛。你若碰著元首權柄,差不多所有的難處都可以過去。召會中所有的難處,幾乎可以說,都是因著聖徒沒有碰著元首的權柄。比方,在召會中有一種非常特別的難處,就是話語的傳佈。這個話語的傳佈,許多時候不知不覺把死亡帶進來。弟兄姊妹彼此交通時,固然常有生命的流通和供應,但是在這些交通裏,有時又不免含有相當死亡的毒素。這個死亡的毒素,幾乎都是由於隨便傳話而來的。人這樣隨便傳話,是因為他沒有服在元首的管治下,沒有碰著元首權柄,就使召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難處。撒但藉著這些隨便的話,把許多死亡的毒素帶到召會裏,叫召會不得建造。

比方,許多時候,我和弟兄們談話,常遇到有人問說,『李弟兄,我聽說某某同工弟兄最近要到一個地方作工,豫備在那裏住三個月,有這回事麼?』我問他:『你從那裏知道這事呢?』他說,『是某某人寫信告訴我的。』我就說,『你若是去問那位同工,他或許會告訴你,連他自己都不知道,他甚麼時候去那個地方,或者要在那個地方住多久。』這種情形就是人沒有受管治,而隨便傳話。

隨便傳說的話,許多時候都是虛假、不準確的,是以訛傳訛,毫無事實根據的。我的意思不是說,這些話是真或假,是對或錯,是準確或不準確。我乃是說,縱然所說的是準確的,是真實的,但是當你在那裏傳說時,你身上有沒有元首的權柄?有沒有元首的管治?有一件事是定規的,你若是一個接受元首管治的人,當你說話的時候,如果元首不許可,元首沒有發命令,即使這些話再真實,再準確,你還是不能說,你在話語上一點不敢越分。你碰著元首,話語就不能那樣多;你碰著元首,話語就不能那樣隨便。凡碰著寶座的人,沒有一個是隨便說話的。他們不僅談說真的話、對的話、準確的話,並且他們只談說寶座許可的話。

許多聖徒在說話這件事上都有難處。好些愛主的聖徒雖然非常熱心,但在話語上從來沒有受主對付。譬如,有位弟兄對我說,『某人搭飛機到曼谷去了,某人坐船到新加坡去了。』我就想問他:『你告訴我這些事作甚麼?這些事與你有甚麼相干?』事實上,有很多弟兄姊妹的口是守不住事的,一旦他們知道甚麼,就非說出去不可。

在看望聖徒的事上,也會碰見人隨便說話的情形。有一次一位弟兄對我說,『不得了,我剛纔去看望一位弟兄,正碰見他和妻子大吵大鬧。』我聽了心裏想:『你這個看望弟兄的人,話語這樣隨便,召會就不應該安排你去看望。』你若是去看望一位弟兄,碰到他和妻子爭吵,你應該把這件事帶到主面前。主的寶座定規不許可你把這事告訴人。你若不顧主的管治,隨便說出去,就是給撒但機會作工,接著馬上會有難處發生。有時候你說的這話,讓那位弟兄的妻子知道了,她定規會告訴丈夫:『你看,某弟兄還是分家聚會負責人,他到我們家來,看見你發脾氣,就馬上出去說。現在姊妹們都知道這件事了。』或許這位被你看望的弟兄,從那次以後,再也不歡迎你去看他了,並且你也不要盼望他能再接受你的幫助。

在說話的事上,我們需要非常小心。你若是碰著寶座,受主的管治,看見那位弟兄在家裏向妻子發脾氣,你不但不能對別人說,即使回到家,也不能對你妻子說。這不是一個規條的問題,這完全是寶座的問題。

許多時候,召會中的磨擦和難處,就是因為大家在話語上沒有受管治,隨便傳佈引起的。或許你是無意的說,但聽的人是有意的聽。可能就因著這一點話,他就中了死亡的毒。我們先不說其他事,僅僅話語這件事,若是我們所有事奉主的人沒有受寶座的管治,就不知還要發生多少難處。如果我們在召會中,再多幾年的事奉,彼此間定規越配搭越密切,也接觸越多。這樣天長日久,要我們中間沒有難處,我們的話語就必須受到管治。這不是一個規條。我們沒有辦法在會所外,或是在講臺前,掛一個告示說,『所有事奉主的人,不得隨便說話。』這些都沒有用。在說話的事上,完全是一個接受寶座管治的問題。

以弗所四章十五節說,『惟在愛裏持守著真實,我們就得以在一切事上長到祂,就是元首基督裏面。』有的譯本將這句話繙成說話的問題,如和合本聖經就把第一句繙成『惟用愛心說誠實話』。這種繙譯有一點道理,因為這一節裏的『一切事』包含說話的問題。既然在一切事上,要長到元首基督裏面,在說話的事上就應該這樣。如果我們在其他事上要接受元首的管治,在說話的事上更應當如此。

所以我們必須看見,在建造召會的事奉裏,我們首先碰著的,就是元首的寶座。這一個寶座要管治我們,除去我們身上一切的舊造。我們都知道,人要造鋼筋混凝土的房子,所用的石子都要先洗乾淨。石子若是帶著污泥調到水泥裏面,調出來的混凝土定規不結實、不牢靠。同樣,在召會中,我們這些人如同石子,基督的生命如同水泥,聖靈就如同水。我們若要聯絡得合式,結合得堅固,好像混凝土一樣,我們身上的泥灰都需要先去掉。這一個清除、洗淨,不是因著救贖那一面寶血的功效,乃是與寶座的管治有關。只有當我們受到寶座的管治,我們纔能在實際上,在經歷中,得到純潔。比方,這件事我不能作,因為我裏面有寶座;這句話我不能說,因為我裏面有寶座;這個態度我不能取,因為我裏面有寶座;這個念頭我不能有,因為我裏面有寶座。我們若是這樣活在寶座的管治之下,我們定規能在實際的經歷中被神純潔。

當然,一個人碰著元首的寶座,不僅被純潔。你若碰著元首的權柄,有一個最重要的結果,就是叫你知道你在召會中,在身體上的地位是甚麼。這是最重要的。若是我們真的碰著寶座,活在寶座的管治之下,我們中間定規能聯絡得合式,結合得堅固,叫召會得著建造。

第二要碰著神的愛

在建造召會的事奉裏,我們第二要碰著的就是神的心,而神的心就是愛。我們一面要在寶座底下受管治,受約束,受對付,一面對待別人還必須滿了愛。有時一個人因著受過主的管治,在主面前對待自己很苛刻,結果他對待別人也容易偏於苛刻。這就是一種缺少平衡的情形。所以,我們必須碰著寶座,也必須碰著愛。我們必須碰著基督的權柄,也必須碰著神的愛。我們自己在主裏面是受嚴格的管治,但我們裏頭仍然需要滿了基督的愛。我們若是這樣的人,在召會中纔能有真實的事奉。因為在建造召會的事奉裏,不重在我們作了多少,不重在我們活動了多少,乃重在我們愛了多少。

關於愛,我只點出幾個重點。首先,愛有一種光景,就是能忍受別人的過錯。所有喜歡注意別人短處的人,都是缺乏愛的人。你注意別人的短處,不能忍受別人的錯處,不能忍耐,這就證明你缺乏愛。你若問我,林前十三章所說的愛重在甚麼?我願意告訴你,只重在兩個點。第一,不注意別人的錯。第二,能受得住別人的錯。四節頭一句話說,『愛是恆久忍耐。』這個忍耐不是受苦的忍耐,乃是忍受別人錯誤的忍耐。受苦時的忍耐不需要愛心,乃是當別人在你身上一直作錯事,纔需要愛,而這一個愛就是忍耐。不注意別人的錯,就是五節所說,『不計算人的惡。』不注意並不是你不懂得,而是你雖然非常清楚別人的錯,卻不讓別人的錯在你裏頭發生故事。

十三章說到愛,很少說到積極方面,大多數是說到消極方面,例如四至六節說,『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作不合宜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因不義而歡樂。』當然七節也說到『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』,但這些還是接著前面消極的方面。好比包容是針對人的虧欠和錯誤說的,相信和忍耐也是如此。可見愛是與許多消極的事物相對。

今天聖徒中間最大的難處就是缺乏愛;所以,我們很容易注意別人的錯,覺得這個弟兄不好,那個姊妹不對。我們這一批評,愛就沒有了,我們也就不要盼望能幫助弟兄姊妹了。還有,人不可以得罪我們,人若得罪我們一次,我們就不讓他過去,我們就受不了。若是這樣,也表示我們裏面沒有愛了。我們若缺少愛,就無法在召會中有建造的事奉。我們身上各樣的恩賜要實在的運用,都在於愛。有好些弟兄姊妹常常去看望,但若是沒有愛,看望就毫無用處。當你們去看望人,若是一面看望他,一面注意他的錯,一面與他有交通,一面裏頭卻不讓他的錯處過去,他一得罪你們,你們就忍受不了;請記得,這個看望定規沒有果效,不能建造人。

不光在看望的事上如此,即使在許多別的事上也是這樣。你所有的恩賜,所有的工作,所有的活動,都要在愛裏,纔能顯出功用。這個弟兄有錯,你還是愛他。那個弟兄得罪你,你還是愛他,你能受得住他得罪你的試煉。你有這一個愛,你在召會中定規能顯出莫大的功用。

愛的實行

現在,我們來看一點愛的實行。聖經沒有說實行愛,只說要追求愛。(林前十四1。)但在這追求愛裏面,就包括實行。比方,你要追求學問,就要實行讀書。同樣,你追求愛,就定規要實行愛。你若不實行,只跪在那裏禱告追求是沒有用的。所以,要得著愛,不光要有追求的禱告,還要配合實行纔可以。

說到實行愛,我要舉例來說。我曾在一個會所裏住了幾週,每週六下午三點,就聽見有人在會所裏唱詩禱告。後來我知道,是一些弟兄姊妹在會所裏作整潔。作整潔雖是召會事奉裏的一部分,但是你我要看得很清楚,事奉不光是把凳子擦乾淨,把會所弄清潔,事奉完全是在於建造基督的身體。既是要建造基督的身體,就沒有辦法忽略弟兄姊妹。所以我們真實的事奉,不僅僅在於擦擦凳子,整潔會所,更是在於能真實的幫助弟兄姊妹。我們既然要事奉主,就必須在這麼多弟兄姊妹中間,找出我們應該負的責任。這意思是,我們應該在弟兄姊妹當中,找出那幾位是我們應該照顧的,然後一直掛著他們,一直負他們的責任。

以我的手掌為例,我的手掌上有五根手指頭,這五根手指就是手掌所負責的。所以事奉的人要問自己,你在這裏事奉,到底有甚麼弟兄姊妹是你掛著,是你照顧的?若是這裏有將近兩千位弟兄姊妹,而所有分家聚會負責人,各項服事的負責人,以及一切在事奉上有分的人,合起來不過二、三百人。那麼,有一千七、八百位聖徒,都是需要看顧照料的。請問,這一千多人有誰掛著他們?

在許多組織基督教裏,都有牧師和傳道人。通常一個公會總有一兩位牧師,有的還有幾位副牧師,再加上幾個傳道人,這些人就負責照顧他們所謂的教友。近一百年來,在中國,從南方到北方,無法找出一個比較大的公會,最多不超過五百人,少一點的不過二、三百人。這是因為幾個牧師和傳道人,只能照顧這麼多人,再多就照顧不來了。

我們在這裏的事奉不能這樣,我們必須回到聖經,實行新約所啟示的全體事奉。我們不能倚靠所謂的牧師、傳道人,我們必須讓所有弟兄姊妹,都有同樣事奉的責任,同樣事奉的機會。比方,在召會中,既有一千七、八百位聖徒需要照顧,那麼到底誰能負責照顧他們呢?我們從旁觀察,在這麼多聖徒的會所裏,作長老的不過幾位,全時間事奉的也只有幾位,他們在召會中的服事已經彀忙碌了,絕對照顧不來這麼多人。這時就需要許多有事奉的人,接受這個負擔。按正常的情形,每一位有事奉的人,都得掛著一班弟兄或姊妹。這些事奉的人乃是蒙恩較多的人,若要實際且具體的有建造的事奉,每一位都得掛著幾個人。我若是問你們掛著幾個人,恐怕你們都說不出到底你們身上掛著幾個人。你們或許只能說,『我不過在這裏事奉就是了;我碰著甚麼人,就和甚麼人交通;知道甚麼人有需要,就去看望甚麼人。』這樣的事奉雖然有用處,但是不彀。

盼望每一位有事奉的弟兄姊妹,都要跟隨主的引導,照著主的安排,很自然的在許多聖徒當中找出一些人是你所要服事的,所要掛著的。他們軟弱,你有責任。他們生病,你應該知道。他們不來聚會,你有感覺。他們在屬靈上出了問題,在主面前要學甚麼功課,你都有責任。換句話說,他們這些人就是你的小羊,你就是牧養他們的人。如果我們照這原則實行,平均每一個事奉的人也不過掛七、八位聖徒。這樣責任分擔下來,並不是太難的事。

這種責任的擔負,就是一種愛的實行。說到愛,就必須要講實際,因為愛不光是個感覺、情感、興奮的故事。所有作母親的都知道,她愛孩子不能僅僅靠著情感或興奮。孩子所以能彀長大,一點不在於母親的興奮,乃在於母親實際的照顧。母親每天必須為孩子作許多事,她高興時這樣作,不高興時也得這樣作。她不能說,『我今天不高興,算了罷,我不給小孩東西喫。等到明天,我高興時,再給他喫兩倍。』這完全不是實際的愛。真實的愛是非常實際的。比方,這裏有七、八位弟兄是主安排給我照顧的,我高興時應該顧到他們,不高興時也得顧到他們,因為他們是一直掛在我身上的。有了這個出於愛的實際照顧,弟兄姊妹纔能逐漸在主裏面長大。

當然,有時這一個責任可以由召會安排,但不是絕對的。你也可以自己隨主引導,在許多弟兄姊妹中間擔負幾個人,把他們掛在你身上。我們常聽人歎息說,召會的情形太荒涼、太冷淡。但是光這樣歎息沒有用,你必須有實際的愛,隨主的引導,接受負擔,來負別人的責任。若是眾人都這樣,召會必然會有一種正常的光景。這種光景不是出於人的興奮,也不是因著人的鼓舞,乃是有一種實際的愛充滿在召會裏,把眾聖徒都團成一個。

所以你若是要在召會中事奉,不光要碰著寶座,也要碰著神的心。你一碰著神的心,就不能不愛弟兄。怎樣愛呢?就是實際的掛著他們,照顧他們。雖然所有的弟兄姊妹,你都應該愛,但你確實知道,這七、八位弟兄是你特別掛著的。我沒有意思教弟兄姊妹一種作法,這一點也沒有用。我不過是指明一條路,但這也不是說,從這時起長老們必須根據名單,把弟兄姊妹分配給事奉的人負責,有的配七個,有的配八個。這都沒有用,乃必須弟兄姊妹先有事奉主的心願,有愛弟兄姊妹的心,然後從這個愛裏,生出實際的責任,這纔有用。

這件事是召會最大的需要。今天許多人都感覺召會需要傳福音,但是把許多人救來了,召會中聚會和事奉的人卻不見增加。人受了浸,不久就不見了。為甚麼呢?最大的一個原因,就是他們受浸後,沒有人掛著他們。這樣大的一個召會,若單靠少數幾位長老,和一些全時間事奉的弟兄姊妹,那裏照顧得周到?那些剛受浸的弟兄姊妹,都像初生的嬰孩一樣,絕對需要年長者的照顧。如果誰也不管他們,任憑他們自生自長,愛來聚會就來,不愛來就不來,軟弱就軟弱,跌倒就跌倒,誰也不管他們;這種光景,能有幾個新受浸的人站立得住。

若是召會中事奉的人,肯實行並操練這個愛的功課,從現在起就掛著七、八個新受浸的人,那麼遲早會看見相當的果效。過些時候,等再有人得救時,這一班被我們掛著的人,自然也會學著去掛別人。這就是甚麼樹結甚麼果子,甚麼師傅教出甚麼徒弟。這樣一代掛著一代,新受浸的人即使再增加,也不覺得為難,因為都有人照顧,而能留在召會中。盼望我們都能操練這個愛,實行這個愛。

如何照顧弟兄姊妹

接著,我們要具體的說一點,應當如何照顧這班弟兄姊妹。頭一點必須為他們禱告。我們若要把他們帶到神面前,就先要為他們到神面前。我們應當一一的將他們的名字題在神面前,並將他們的名字寫在小冊子上,常常為他們禱告。這樣的禱告是必需的,也是具體的。我們要一直在禱告裏,把這幾個人的名字帶到主面前。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籠統的禱告說,『主阿,求你復興召會,求你記念眾弟兄姊妹,記念那些軟弱、跌倒、退後的。』並不是說這樣的禱告沒有用,而是說人在主面前的禱告越具體越有果效。

馬太福音記載,有兩個瞎子聽見耶穌經過,就在那裏喊著說,『主阿,大衛的子孫,可憐我們罷!』(二十30~31。)耶穌就站住,叫他們來,說,『要我為你們作甚麼?』(32。)他們一直喊,要主可憐他們,但到底要主耶穌可憐甚麼呢?他們回答說,『主阿,要我們的眼睛得開。』(33。)有這一句話就彀了。主立刻動了慈心,把他們的眼睛一摸,他們立刻看見了。(34。)所以我們的禱告不必說,『主阿,那些退後的、軟弱的、跌倒的,求你怎樣怎樣。』乃要具體的把他們的名字帶到主面前,在禱告裏實際的背負他們的擔子。你若愛他們,就要具體的為他們禱告。

有了代禱,接著就要和他們有個別的接觸。有了個別的接觸,纔能知道他們實在的光景。比方,他們作甚麼職業?家庭光景如何?他們經濟的情況、婚姻問題、兒女的教育、以及屬靈的情形如何?你必須和他們有個人的接觸,纔能清楚知道。這個接觸能開導你的禱告,也能加重你的禱告。因為你一接觸,知道他們真實的光景,馬上就有代禱的根據。

比如,有位弟兄是已經奉獻的人,但一直不知道在主面前該走甚麼樣的路。你若是知道這種情形,就要為這件事特別禱告。你要求主在他身上再作一點工,帶他走一條決定的路。也許有人要問:甚麼是決定的路?簡單的說,就是有的人一奉獻給主,就確實知道他應該把一切都放棄,將他所有的力量、時間和精神,都奉獻給主,讓主使用。這就是決定的路。我確實看見,有的人一奉獻,馬上就在主面前決定他財物的問題。他好像和主辦交涉說,『主,從這個時候起,我把手中所有的一切都獻給你,完全為著你使用!不僅如此,我今後所有的收入,總歸有幾分之幾,完全分別出來為你用。』這就是走決定的路。他不是只籠統的說了一句:『今天我是一個奉獻的人了。』這還不彀。所以若是有人奉獻了,還沒有具體的走決定的路,你就要為他禱告,在這一方面帶領他。

此外,有的人到了一個地步,需要認識他的血氣、肉體、或是古怪的脾氣。這需要你為他禱告,把他的情形帶到主面前。以上所說的,都是一些例子。你和弟兄姊妹要有接觸,也要有禱告。多接觸就叫你多有禱告,多禱告叫你多有接觸。和你所掛著的弟兄姊妹接觸,必須很自然,不要太拘形式。比方,你可以在聚會前後找機會和他們接觸。這種作法非常簡易,又非常有果效。召會平常每週至少有四次聚會,若是你每次聚會都能和一個人接觸,一週就能接觸四個人,兩週就是八個人。你若掛著八個人,每人一個月就能接觸兩次。結果,你不必特別去看望,就能和你所掛著的人有很好的接觸。

有時候也需要有愛筵。比方,你掛著八個人,不能一次全部請,可以分批請他們。如果你有家眷,也可以請夫婦一同來,彼此有點交通。原諒我說,現在的愛筵好像已經走了樣,請來請去都是彼此熟悉的人,而許多需要掛著的人,卻少有人請他們。這種現象需要改正。

當你請那些你所掛著的弟兄姊妹愛筵時,或許你覺得個人屬靈的力量有限,供應不了他們的需要,而你知道某某弟兄能幫得上,你就可以請他協助你一同作。這樣配搭著帶領,就不會太喫力。愛筵時,在飯菜上也以簡單為妥,比平時多加一點菜就可以了。這樣簡單的愛筵,非常省力,省金錢,也省時間。你就能把主要的時間力量用在屬靈的事上,趁飯前飯後和他們有好的交通,好的禱告。

這些作法,一點都不是無法實現的理想。在有的地方召會中,你就能看見這種情形。比方,召會一次受浸了八十個人,都不必召會安排,弟兄姊妹就很自然的來分認,你分兩個,他認三個。從那時候起,那些新受浸的人,就掛在弟兄姊妹身上。也許那一班人是週六受浸的,等到下週二,弟兄姊妹就開始請他們愛筵了。這對於托住新受浸的人實在有幫助。所以在這樣的召會中,一次受浸八十個人,過了半年,也不見得會丟掉多少。這不是幾個長老去看顧他們,也不是所謂作工的全時間者去看顧他們,乃是許多弟兄姊妹分頭掛著他們。

我們也看見,有的人被掛著三個月之後,也會去掛別人了。甚麼時候召會又有一些新人受浸,他也會很自然的掛著兩三個人。於是這個愛的火越燒越大,如同炭火堆在一起,越燒火越猛烈一樣。這個就是愛的實行。

顧到弟兄姊妹肉身各方面的需要

對於所掛著的人,不僅要顧到他屬靈的情形,也要顧到他肉身各方面的情形。如果他有物質的缺乏,當然要為他禱告,但同時要盡主所給你的力量,暗中顧念他。要盡可能的作在暗中。千萬不要說,『弟兄,你是我掛著的,你有需要,我就送你兩百元罷。』這是不應該的。你應當把送出去的款作在暗中,最好寫一個小包投在奉獻箱。有時候,連你在包上所寫的字都不要讓他認出來。只讓他知道,這是主給他的照顧。這就是主所說的:『你施捨的時候,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。』(太六3。)你要叫接受的人,走到地極都查不出是誰作的,只知道是主所祝福的恩賜。這個纔是真實的愛,纔是非拉鐵非—弟兄相愛。

你這樣為弟兄姊妹禱告,並且隨主的引導,在暗中盡你所能的幫助顧念他,乃是叫他沒有辦法倚靠你,也沒有辦法倚靠召會,只有學習倚靠神,用活的信心仰望主。如果他需要一千元,你的力量只能幫助他二十元,你就要好好在暗中為他禱告。你可以對主說,『主阿,我只能擺二十元,此外的九百八十元你負責。』許多時候,主就因著你這樣的禱告顯出神蹟。千萬不要隨意把他的需要告訴別人。那就是有愛心,卻沒有持守真理。

我們必須有愛心,同時又持守真理。不要像約壹三章所說,『凡有世上養生之物的,看見弟兄有需要,卻向他塞住慈心。』(17。)或如雅各書二章所說,『若有弟兄或姊妹經常是赤身露體的,又缺了日用的食物,而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,平平安安的去罷,願你們穿得暖,喫得飽;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。』(15~16。)這樣的禱告,神從來不聽。你若是鬆開你的手,鬆開你的錢囊,盡你所能的顧到弟兄姊妹;這樣,當你力量來不及時,主必定會負責供應他,補滿他的需要。

不僅如此,你若這樣隨著主的引導,顧到貧窮缺乏的聖徒,你應該信,神從來不會叫你因此而變作貧窮。我不能說我看得太多,然而在這三十年中,我從沒有看見一個事奉主的人,因為有實際愛心的事奉,而他自己變作貧窮的。

如果我們都能這樣受主引導,在物質的需用上顧到缺乏的聖徒,而一點沒有賙濟人的意思,就會看見在召會中有一個結實的愛。這個愛是造就人的,不是敗壞人的。賙濟的愛,常叫人敗壞。賙濟的愛,光叫人喫飯得飽,卻從來不能叫人認識神。它叫人只倚靠人,而失去活的信心。結果叫人仰望別人的幫助,求告別人的幫助,作一個卑鄙的人。千萬不能讓受你幫助的弟兄,顯得比你卑陋。你應該叫受你幫助的弟兄比你更榮耀,你必須幫助他信靠神,禱告神,看見神伸出手,在他身上施行憐憫。這樣,他一面得到了物質的供應,另一面一點沒有被貶低,反而他是一個信靠神,而得著神答應,得著神垂聽的人。他是一個榮耀的人,不是像乞丐那樣乞求別人的可憐。你如果看他貧窮而可憐他,那你就把他降低了,結果你就叫你的弟兄成為一個卑鄙的人,一個指望受人施惠,受人幫助的人,一個謝謝召會的人。你這樣作,就是藐視你的弟兄。你必須看見,雖然他缺乏,但也許就是主的手,藉著你叫他得著更多的榮耀。雖然你是供給的,但他比你還榮耀。在召會裏沒有窮人,只有弟兄姊妹。這纔是召會,纔是真實的愛。

我們對於所掛著的聖徒,除了財物上的需要之外,在其他的事上也是這樣,都要顧到他們。譬如有些青年弟兄姊妹,在婚姻的事上需要年長的人開導、帶領。這也非常需要有實際的愛。我們不能大意,隨便的介紹婚姻,乃必須幫助青年人在婚姻的事上存敬畏的心,禱告主親自給他們帶領。我們要求主給他們亮光,向他們顯明神的心意。這樣作,纔能叫他們裏面得著幫助。

如果召會都有這種實際的愛,這個召會將會多結實!在這一個召會裏,福音很容易傳出去,得救的人也很容易托住。因為這裏的事奉,乃是憑著實際的愛,並非由於情感的衝動。這樣的事奉完全受寶座的管治,也摸著了神的心。有句話說,『誠於中而形於外。』你向弟兄姊妹若有這種實際的愛,無論怎樣和他們接觸,都能給他們供應,幫助他們。我們應該相信,你我如果憑著主的愛,這樣掛著弟兄姊妹,在屬靈的光景和實際的需要上顧到他們,聖靈在他們裏頭定規會作非常深刻的工作。

如今,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道理,太多的理論;我們需要愛的實行。我們要召會得著建造,就需要看見寶座,認識權柄,並且摸著救主的心。你若摸著祂的心,祂的心就是愛,祂的心要顧到世上屬祂的每一個人。你若摸著祂的愛,你就能體貼祂的心。你若沒有這個愛,你可以對主說,『主,我雖然願意體貼你的心,愛你所愛的人,但我還沒有摸著這一個愛的實際,我現在需要你把你自己的愛澆灌在我心裏。我願意將我自己擺上去,顧到需要的人。』請記得,每一位事奉的弟兄姊妹若都如此,即使召會中有一千多位聖徒,也定規都有人照顧。這樣,我們就會看見,這事奉的結果必定使召會得著非常結實的建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