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的憐憫在我們中間不缺少,這是我們看得很清楚的;同時,主的恢復至今仍在我們中間,其最大的憑據,就是主的說話沒有停止。今天的世界,因著交通工具的發明,和電話、電報、電視、無線電、新聞、及種種傳播媒體的發達,已經進入了世界村的時代。從前的村莊生活,整個村子不到一百戶人家,從村北到村南,要得知消息都很困難;因為當中有一條河,一到大河漲水時,路就不通了。等到水退之後,彼此纔能相通,但仍不是那麼容易。今天,全世界無論那裏發生事情,很快就會傳遍各地。我們雖位在東方,但全世界發生的事,無人可以隱藏、遮蔽,都會傳遞給我們;所以,我們得知訊息是很便利的。
故此,我們觀察出一件事,就是從一九四五年,二次世界大戰停戰,至今一九八四年,整整三十九年之間,無論在英語世界、華語世界、甚或是任何語言的世界裏,有屬靈價值的書實在寥寥可數。近二十年內,美國出版了好些有關解釋聖經原文字義的工具書;這類書籍的出版,可說相當成功。然而除此之外,有屬靈份量的出版極為短缺。在上一個世紀末了,這個世紀開頭,屬靈書報的出版,可說是如雨後春筍,像瀑布般,一本又一本,一本又一本。特別是解經方面的書,更是大量出版。然而近幾十年,這種光景已不復見。
反觀在主的恢復裏,我們都知道,已過這十一年,我們一年兩次的大訓練,都是在作『生命讀經』訓練。到今年再有一次,我們就把全本新約講解完畢。目前我們得著很強的證明,顯示『生命讀經』到處受人歡迎;不僅是一點點的受人歡迎,更是非常的受歡迎。我們收到欣賞『生命讀經』的信,已經上千封。這些信是從世界五大洲來的;若是能得機會,我們實在願意把那些信印成書,讓大家讀讀裏面那些珍賞的話,看他們如何珍賞『生命讀經』。
今天在我們中間,書是每月不停的出版。有一件事很特別,就是我們在這條路上五十多年了,從未發覺有一個時候,地上的基督徒像今天這樣寶愛聖經;尤其基督徒現在最喜歡讀的書,就是解經類的書。因此我們看見,基督徒要的是真理。今後我們工作的方針,第一就是要加強真理;真理在我們中間應該勝過生命。千萬不要說生命第一;真理纔是第一。慕安得烈曾說過,一個強的話語執事所供應的,總該超過他所經歷的。若是他講的道不高過他本身的經歷,這個職事就不是高的職事。換句話說,真理應當居首位。我們中間必須加強真理;其次纔是生命;再是召會生活。我們的召會生活,一定要拔高,這需要傳福音。傳福音就必須打開家,非用家不可;因為聖經裏給我們看得很清楚,使徒行傳一開頭,就是各家各家的傳福音;(五42;)分家就會帶人,也會得人。
關於召會生活中分區、分家的作法,從使徒之後,我們大概是惟一這樣作的。從歷史來看,分排是我們首創。我們在大陸時,還沒有作到分排,只有分家,也就是分會所;乃是到了臺灣,我們纔有了分排。在分會所之下有分家,在分家以下纔分排,這是我們獨有的。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,我們這樣實行,人數從五百增加到五萬,可說是相當的成功。可惜後來因著打岔,這種作法就棄之不用,我們在人數上也就沒有進展。這是我們心裏的痛。
最近我們讀到一本書,是在香港出版,由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寫的,書名叫作『樁』,內容大大稱讚我們分家的作法。在香港蓋房子是需要打樁的,所以這本書名很有意思,說到無論天主教或基督教,想要扎根,想要普及,就非打樁,非注重基層工作不可。該書特別題到挨家挨戶聚會,並舉出臺灣召會聚會所為先例,非常稱讚我們。然而我們前些年,卻把挨家挨戶的實行忽略了;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你們在各處服事主的工作,必須看見,人纔是我們的資產。我們的人數,若是五年前那麼多,五年後還是那麼多,工作如何能發展?如何能產生人?所以,我們必須在這裏學習實際的功課。僅僅會帶人讀經是不行的,我們非注意人數不可。我們不注意人數,就會沒有基礎,這是很清楚的。五旬節的時候,主的確藉著彼得,一天帶進了三千人,一天又帶進五千人,立即就有八千人在那裏,就能作事了。我們不能到一個地方,只帶人查經,只帶人屬靈,只弄個小團體就滿足了。我們必須看見召會歷史上一些屬靈大漢的失敗,就是在於只注意講屬靈,而將其他的統統捨棄,末了就沒有後代;我們不能走那樣的路。
以人作例子,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首要的。若是我們不保守自己身體健康,僅僅注重教育、注重科學、注重知識,到末了人進了棺材,就甚麼都沒有了。這意思是,在召會裏若是沒有人,沒有人數,就甚麼也沒有。如果各地召會,二十年前是這麼多人,二十年後也差不多是這些人,就沒有甚麼可作,沒有甚麼可發展的。
我們到臺灣三十五年了,這次我在美國,看見一群群的青年人,他們的父母都是我在臺灣開工以後結婚的。這些人當初都是家庭窮苦,每個家庭都有兩、三個孩子,但如今一個個都得到博士學位。所謂『後生可畏』。可見,有後代的確有盼望;這實在比一個人僅僅有博士學位,家財萬貫,卻沒有後代有用多了。有位弟兄是三輪車伕,但他有個兒子,在美國得了博士學位,還有一個兒子作了醫生,他非常快樂。我們若僅僅守著一些『老』的,天天帶他們查經,帶他們屬靈,帶了二十年,沒有甚麼新人加進來,還是這麼一班人。這就證明我們的工作沒法開展,沒有後代,沒有前途。我們所以有後代,是在於有人數。
若是我們照著在臺灣頭七年事奉的經歷,繼續作到如今,人數定規相當可觀。香港有五百多萬人口,召會也有三十五年的歷史。一九五○年,倪弟兄在那裏帶進一個復興;也是在那一年,他安排我去事奉,頭幾年真是蒸蒸日上。若是按照頭幾年的比例,至今香港召會最少也該有三萬人。若是香港召會從起頭,肯照著臺灣的新作法,分會所、分家、分排,一直不停的作到今天,至少會有二十萬到三十萬的弟兄姊妹。這說出,我們的確需要注意人數。
我們盼望人數繁增,但不能用一些基督教團體的作法,如說方言、教人在物質上興隆發達、神醫治病等;這一類我們都不要作。我們要用真理、生命、召會、福音、分會所、分家、分排,來服事召會。這樣作下去,我們的人數自然會繁增。我把這件事擺在你們眾人跟前,是要你們多有考慮,多有交通,並且多有禱告。我們眾人應當學功課,不能僅僅以現有的一切為滿足。史百克弟兄是我們很好的警戒,他講起屬靈的職事,難得有人比他再高了。然而,至終主在他所帶領的團體中並沒有路,因為他們連召會也不要了。我們今天因著還有召會的生活,所以人數尚能維持在一個水平上。若是我們連召會生活也不要了,我們就真的會一無所有,連人數也沒有了。
多年前,我不懂為甚麼史弟兄那麼高的一個職事,結果卻幾乎歸於無有。現在我清楚了,因為他不要會所,不要分家,甚至連召會也不要。好比一個人沒有顧到身體的健康,只想得博士學位,結果甚麼益處也沒有。到末了,或許博士學位得到了,人的生命卻也結束了。那位拉三輪車的弟兄,他沒有得到甚麼博士學位,但是他身體健康,養出三個孩子,個個都有成就,那就是他有了後代。
現在我們要來看,到底我們這個工作的後代在那裏?要知道,我們的後代就在於我們的人數。我們首要的是維持人數,有了人數,無論怎麼作都可以。人數就是我們的資本,有了資本纔能作事。因著主的憐憫,今天在臺北一地,至少還有二、三千位二十五歲到四十歲有心事奉的聖徒。我們必須仰望主,如何能立刻去推動這二、三千人,盼望在他們中間,最少能產生一、二百位全時間者。
我們從起頭就說過『蒙召』的問題。保羅是全時間的,但他也織帳棚過日子。這意思是,不要以為全時間就不可以再去作事,不要有這個觀念。我們要看見,臺灣這麼安定、繁榮,我們有二、三千位聖徒,都是大學畢業的,實在應該鼓勵他們,把時間拿出來傳福音。已過基督教傳福音,都是成立一個差會,用九牛二虎之力,募款、僱人、再訓練他們出外;然而,他們有時傳了七年、八年,纔得著五、六個人。今天臺灣實在有人力,許多年輕人都受主愛激勵,願意全時間受訓練,然後受差遣到各地傳福音。現在最起碼有好幾千位弟兄姊妹,都是奉獻的。我信主絕對會顧到他們的生活。盼望我們都學習,不要作死的工作,要作活的工作。
一九六六年,我回到臺灣,曾清楚的統計過,臺北市有一百多所高中、專科和大學,其中有許多弟兄姊妹。以臺大為例,弟兄姊妹最多的時候,曾經有三百多位。我們盼望能實際統計出,今天在臺北各學校裏,到底有多少弟兄姊妹。我曾建議你們作一萬兒童,現在恐怕連二千兒童都沒有,甚至有人說可能只有五百;這個情形就不對了。以我們經常到會的人數計,也有三千五百位弟兄姊妹;這三千五百位弟兄姊妹,兩個人算為一個家庭單位,就有一千多個家庭。一個家庭若是有兩個孩子,也應該有二千多位兒童。現在你們只作了五百位,證明這裏的兒童工作是荒涼了;這是有憑有據的事實。我們天天談屬靈,談生命,服事卻一無進展,這是不可以的。
我們需要起來關心這些事,立即統計出臺北召會的聖徒,有多少家庭單位,家中有多少兒童,各是幾歲幾年級。這些都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統計出來。然後要看我們需要多少兒童老師。若是弟兄姊都要去教兒童,我們很快會有四千到五千位的兒童。
這是我們一九六六年的交通,至今十八年過去。若是那時的兒童是十二歲,今年就是三十歲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九六六年所照顧的兒童,現在是三十歲了。若是那時我們作了一萬兒童,今年我們就會看見一萬個青年弟兄姊妹。有的人說,這在乎神的豫定,否則恐怕我們把假的作進來。但我要說,有量纔會有質,當然不會個個兒童都留下來,但起碼會有六成進來。好比我們作了一萬個兒童,至少有六千會進到召會生活中。然而,我們現在忙得不可開交,盡力傳福音,得救的人數卻也到不了六千。若是臺北召會從一九六六年起,專特的作兒童,作到今天,就會整整齊齊出現六千位弟兄姊妹。這實在值得我們好好考慮。
我們所講的道,若是不能實行,就不要講,也不要作了。我們常常是費了自己的工夫,也誤了人家的事情。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。我們必須放棄已過的作法,好好研究如何能把『生意』作好,如何能『發財』。守舊固然有其原因,但若沒有果效,為甚麼要繼續這樣守舊?這裏既然挖不到水,為甚麼還要在這裏挖?難道不可以換個地方,換個方法,看看井能不能湧出水來?又好比種田,這塊土地既不能生長,也沒有收成,為甚麼還要繼續播種呢?我們需要換個地方,再不然,也要把土鬆一鬆,翻一翻,總不要再停留在老舊、沒有果效的作法上。
我們眾人,包括我自己在內,都要醒悟過來。我們的工作需要檢討,改變方針,不能再這樣下去。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起頭,基督要多,人要多,生命要多,要熱心傳福音,把家打開。你們都要接受我愛心的勸勉,改變你們已往的作風。為甚麼一直沒有收成,還要繼續這樣作?難道我們是如此的愚笨麼?我們要好好在主面前尋求,並在作法上改進。
分家實在有好處,有時人雖然軟弱些,但若差派他分家,他就起來了。當然,從另一面說,我們也得承認我們這個分家的小聚會,靈並不太高,品也不彀高。然而,好比家中的孩子纔上幼稚園,我們不能要求他有中學生或大學生的水準,甚至像個博士;那是不可能的。我們總要根據孩子的程度,教育、成全他們,從這裏纔能達到完成的地步。
所以,我們的工作必須是綜合性的。史百克弟兄喫虧的地方,就是他僅僅注意屬靈的事,因此沒有後代;我們應當受警戒。但我們也不能只管人數,還得要有真理,有生命,有正當、高超、活的召會生活。這是我們綜合性的帶領。我們頭七年在臺灣的作法是綜合性的,那是對的。然而,我們之後受了一點影響,偏重屬靈的追求。雖然追求屬靈並沒有錯,但我們過於偏重,就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祝福。所以,我們必須沒有偏重,必須是綜合性的;我們要真理,要生命,要召會生活,要熱心傳福音,要用分家帶人、托住人。
我們得先把人托住,纔能有後面的故事。這好比人要建造一間房子,都是先把材料豫備好。材料放得對不對,擺得整不整齊,尚在其次;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彀的材料,纔能有合式的建造。人不會只有二十幾塊磚頭,然後將每塊磚頭擺得整整齊齊,就要蓋造房子,那是不可能的。總得有合式、足彀的材料,纔能蓋造。所以,一定要先有人,纔能有真理的教導,生命的成全等後續的工作。
我們所講的道已經彀多了,現在需要的是根據已過三十五年的歷史,分析得失並研究損益,好從其中學得功課。對我們有利的,要完全取用;沒有利的,要全數改進,並要絕對的補上。無論如何,一定要綜合性的帶領,一定要有分家、分排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僅僅有分家、分排,而不注意真理,不注意生命,不注意召會生活,那是不行的。我們所以是主的恢復,是因我們看見基督的身體,看見神聖的啟示,要在各處有金燈臺出現。
我們有充分的把握,分家、分排一定可以托住人。只要有分家、分排,定規能把人留在召會生活中。托住之後,這些人就是召會的『後代』,需要我們好好教育他們,成全他們。若是教育得好,餧養得當,他們定規都能存留,成為召會中常存的果子。
主後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講於臺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