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篇 國度子民的性質

讀經:

馬太福音五章一至十二節。

讀聖經的人都承認,聖經中有一個重大的思想,就是諸天的國。神在宇宙中最大的心願,乃是要把祂諸天的國帶到地上。等主來到地上,祂的工作更是要顯明祂的王權,在地上設立祂的國度。所以,凡關心神旨意的人,都必須留意主對諸天之國的心意。

要認識諸天的國,不能不注意馬太福音,因為那是專講諸天之國的一卷書。主在馬太福音裏有三次最重要的教訓,即分三條線論到諸天之國的事。一次在五至七章,論到諸天之國的實際。一次在十三章,論到諸天之國的外表。一次在二十四至二十五章,論到諸天之國的實現。在這系列信息中,我們要專特來看諸天之國的實際。

在說到正題之先,有幾個相關的點需要留意。馬太五至七章,說到諸天之國的實際,又叫山上的教訓,是在山上講的。十三章說到諸天之國的外表,又稱海邊的比喻,是在海邊講的。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說到諸天之國的實現,又稱作橄欖山的豫言,是在橄欖山上講的。主講這三個教訓的地點很有講究。諸天之國的實際和諸天之國的實現,在山上講,意思是只有上山又到主跟前的人,纔能聽見,纔能有分。上山需要花力氣,到主跟前就是親近主;這指明只有今天出代價,又與主交通的人,纔能認識諸天之國的實際,將來纔能進入諸天之國的實現。諸天之國的外表是在海邊講;海指撒但所霸佔、敗壞的世界。這意思是,在世界裏的人,只能聽見諸天之國的外表,不能認識諸天之國的實際和實現。

我們若留心讀馬太福音,會發現主在那三次教訓之前和中間,還有普通的教訓。在山上的教訓之前,主先在各會堂裏施教,(四23,)那個教訓是平常的、普通的,對一般人的。山上的教訓和會堂的教訓是對比的,乃是特別講給少數人聽的。主在橄欖山說豫言之前,是在聖殿裏施教,(二一23,)那個教訓說到『有禍了』,(二三13,)是與橄欖山的豫言對比的。那些跟主到橄欖山上的人,聽見主說,『好,良善又忠信的奴僕…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。』(二五21。)

海邊的比喻也有一個對比。在海邊的比喻之後,是屋子裏的解釋。在海邊是講諸天之國的外表,在屋子裏是講諸天之國的奧祕。(十三11,36。)這就是說,諸天之國的奧祕是隱藏的。在海邊的人只能知道諸天之國的外表,若要知道諸天之國的奧祕,就必須從海邊進到屋子裏,隱藏的與主同在。這三個對比的教訓,前面的都是低的,後面的都是高的,所以我們要常常注意教訓之後的教訓。

這三個教訓的次序,也很有講究;先是說到諸天之國的實際,再講諸天之國的外表,而後講諸天之國的實現。這啟示我們,人若不活在諸天之國的實際裏,就不能認識諸天之國的外表,也不會曉得諸天之國的實現。凡不活在馬太五至七章裏的人,就不能懂得十三章、以及二十四至二十五章。所以,諸天之國的實際是最要緊的;我們先要活在這個實際裏,然後纔能懂得海邊的比喻,和橄欖山的豫言。

首先,我們來看馬太五至七章。主在這裏所說的教訓,全都是說到諸天之國的實際,也就是諸天之國的子民該有的生活與法則。主所說的諸天之國是怎樣一回事,一個諸天之國的子民該有甚麼樣的生活,該注意甚麼法則;主在此分七段說明。所以,這三章聖經的總題,就是諸天之國的實際,也就是國度子民的生活與法則。

國度子民的性質

主頭一段教訓,是說到諸天之國子民九種有福的光景。多數基督徒論到這段聖經都講八福,事實上這裏有九福。

主為甚麼在這個教訓裏,一開頭就題起九福呢?你若深入研讀,就要看見,主的意思不重在說有福,乃重在說到諸天之國裏的人是怎樣的人。誰是諸天之國裏的人,這樣的人該有怎樣的性質;那就是這九福所描述的。凡有這九種性質的人,都是有福的,因為這些性質證明他是一個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。我們要問問自己有沒有這些性質。

主在這一段說到諸天之國子民的性質,是分裏外兩面來陳明。頭六種有福是說到裏面的光景,後三種有福是說到外面的光景;裏面的是說到他們的心景,外面的是說到他們的生活。

一 靈裏貧窮

諸天之國子民的第一種性質,就是馬太五章三節所說,『靈裏貧窮的人有福了,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』這個靈裏貧窮,是指人深處一種不滿足的感覺。當一個人在他深處感覺不滿足時,那就是他靈裏貧窮的時候。

這種靈裏貧窮的感覺,雖難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,卻又不是那樣絕對的和環境有關係。比方,有的人很富有,是個億萬富翁,所有人生的享受應有盡有,但他裏面總覺有所缺乏,有所不滿足,這就是他靈裏貧窮。有的人可能外面一文莫名,非常缺乏,但他裏面卻一點沒有不滿足的感覺,這就是他靈裏不貧窮。

一個活在諸天之國,有分諸天之國實際的人,頭一種必須有的心景,就是靈裏貧窮。因為凡靈裏貧窮,感覺不滿足的人,定規不尋求今世的物質,乃尋求那位是靈的神。人缺少甚麼,在甚麼上覺得貧窮,定規會去追求甚麼。今天想作富翁的人很多,那是因為大多數人感覺缺少錢,感覺在錢財上貧窮。人追求學問、升官、娛樂,都是這樣。人缺少甚麼,在甚麼上覺得貧窮,就追求甚麼。

照樣,當一個人靈裏覺得貧窮時,意思是他不以今世的物質為滿足,他需要那位是靈的神作他的滿足。他看見只有那位是靈的神,能應付他靈裏的需要,叫他深處得著滿足。因此,他渴慕神,尋求神。

主說,『靈裏貧窮的人有福了,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』(3。)凡這樣靈裏覺得貧窮而尋求神的人,都是有福的,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所有物質的享受,物質的世界,都是叫人放縱肉體,放肆自己,而不受神約束。當人不以今世的物質為滿足,願意丟棄看得見的事物,而尋求神的時候,結果定規服在神的權下,接受諸天之國的管治。所以,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這是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第一種內在的心景。

二 哀慟

諸天之國子民的第二種性質是哀慟。四節說,『哀慟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』人一靈裏貧窮,渴慕尋求神,裏面定規蒙光照,看到自己是何等的邪惡、敗壞、背叛、抵擋神,因此裏頭自然感到傷痛。

再者,因為他遇著神,得著神,自然會覺得許多基督徒是何等不要神,不讓神掌權,不給神地位,這也叫他傷痛。擴大一點範圍說,這樣靈裏貧窮尋求神的人,看到四圍的光景,整個世代,所有世人,都是那樣不要神,抵擋神,反叛神,他裏面定規極其傷痛。

從整個山上的教訓來看,這裏的哀慟絕不是因災難或疾病而有的,乃是因為看見人不要神、不服神的光景而有的。所以這樣的哀慟,雖然讓人感到不悅,事實上卻是最甜美的。今天世人落在罪惡、病困、患難之中,也常有哀慟,但那個哀慟是醜陋、卑下、沒有價值的。只有為神而有的哀慟,纔是美麗、貴重、榮耀的,並有永遠的價值。對這樣的人,主應許說,『必得安慰。』

這裏的安慰,包含主今天給我們裏面得著祂而有的滿足,更是指將來我們在國度和新天新地裏,所得著的一切欣慰。將來得勝者進入國度,他們一切的享受和境遇,都給他們一種感覺,叫他們脫去今世的傷痛,得到滿足的安慰。到了永世的新耶路撒冷,他們所得的分,對他們更有安慰的功用。因為那時他們要完滿看見神如何作了人的一切,人如何完全服在神的權下。所以我們傷痛的心,會因著今天得著神,服神的權柄,而受到安慰;也會因為一同追求之人要神,受神管治,而受到安慰;但我們所得更大、更豐滿的安慰,乃是在將來的國度和永世裏。

一個活在諸天之國實際裏的人,的確常有這種哀慟。這種哀慟不是因著自己受災難,乃是因不彀得著神。這種哀慟的對象,是神自己和神的權柄,而哀慟的原因,是因著失去神和神的權柄。這種哀慟是高尚的、神聖的,必定蒙到神的安慰。

啟示錄二十一章告訴我們,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時,神要『與人同住,…要從他們眼中擦去一切的眼淚』。(3~4。)我們要在那時候,得著完全的安慰,脫去一切的哀慟。

三 溫柔

一個靈裏貧窮、飢渴要神、心裏覺得哀慟的人,必然是溫柔的。人若靈裏自滿,沒有哀慟的感覺,定規不能溫柔。有兩樣東西,是和溫柔相對的,就是暴躁和反抗。主在馬太五章五節說,『溫柔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』這裏所說的溫柔,不重在不暴躁,乃重在不抗拒。比方,人打你,你可能暴躁而帶著抗拒,也可能不暴躁而抗拒。僅僅不暴躁,不包括不抗拒,但不抗拒卻包括不暴躁。主在山上的教訓,是要我們不抗拒。人打你右臉,連另一面也轉給他。有人拿你的裏衣,連外衣也讓給他。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。(39~41。)

主應許說,『溫柔的人…必承受地土。』自從人墮落以後,人都要爭奪,纔能得到地土。誰有力量,能搶能奪,誰就能得著地土。一個活在諸天掌權之下,不爭奪、不抗拒的人,今天不只不能得著地土,恐怕連他所有的也要被人剝奪;然而主卻說,這樣的人要承受地土。所以這個承受,定規是指將來國度裏的賞賜說的。

希伯來二章給我們看見,在神的命定中,將來的世界並沒有交給天使管轄,乃是由人承受的。(參5~7。)到了國度的時候,那得著地土的,不是會爭、會搶的人,乃是溫柔不抗拒的人。那時候的『得著』,不在於爭,乃在於『承受』。

馬太五章五節所說的『地土』,是指今天的世界和其中一切物質的享受。今天人為甚麼不追求諸天之國呢?因為人被今天的地土吸住了,霸佔了。人若靈裏貧窮要神,並且心裏因為不彀得著神,不彀服神的權柄而哀慟,自然就將今世的地土看作糞土。所以他能真正與世無爭,在世人面前作個不爭、不抗拒的人。他的不爭完全是由於他不要今天的世界;因此,主在這裏的應許給我們看見,要在將來承受世界,就得在今天丟棄世界。換句話說,要得著國度的人,就得丟棄世界。

四 飢渴慕義

前面所說靈裏貧窮、哀慟和溫柔,乃是說到諸天之國裏的人三種普通的心景,是一般性的說法,這三種可列為一組。從第四種心景起,是有所專指的,分別指諸天之國子民對自己、對別人、以及對神的情形。

這三種有所專指的心景,第一是飢渴慕義。馬太五章六節說,『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』這是說到一個活在諸天之國實際裏的人,是如何持己,如何對待自己。這對己的持守,乃是絕對嚴格的公義,如飢如渴的羨慕公義,不願意有一件對不起人,或虧欠人的事。

所有今天活在世上的人,若不是這樣追求諸天的掌權,大體說,都是天天不義,虧欠別人的。舉個比方,兩個人買賣一點貨品,買的人就想價格越低越好,賣的人就想賣得越貴越好。兩個人都想佔彼此的便宜,所以撒謊、假冒,甚麼手腕都耍得出來;這就是只要利而不要義。大家都飢渴慕利,就把公義全丟了。

可惜,許多基督徒也是這種光景。在哥林多召會中,弟兄與弟兄告狀,(林前六6,)就是因為大家只顧到利,不顧到義。兩個弟兄作鄰居住在一起,或是彼此作同事,都是在想怎樣能讓自己最上算。這都是叫人覺得痛心的情形。

然而,一個讓諸天掌權的人,不是這樣。他是寧願別人虧欠他,不願有一點虧負別人。他飢渴慕義的心情,熱切到一個地步,真是如飢似渴。別人以為自己得一點便宜就滿足了,但他覺得甚麼時候不義,裏面就如同飢了、渴了一樣。這個飢渴的感覺,逼他羨慕追求義,如同靈裏貧窮的感覺,逼他追求神一樣。

我們要看見,靈裏的貧窮是以神自己為對象,而心中的飢渴是以神的義為目的。靈裏貧窮是要追求神,心裏飢渴是要羨慕義。神是我們裏面的滿足,義是我們外面的生活。靈裏貧窮是叫我們得著神,心裏飢渴是叫我們得著義。

不要以為一個人靈裏貧窮追求神就可以了。如果你真是靈裏貧窮追求神,你就必定到一個地步,會心裏飢渴追求義。雖然神是人的滿足,但你若光追求神而不追求義,你裏面仍舊不會得到滿足。你必須裏面有神,外面有義,那時,你纔能真正得到滿足。所以主說,『飢渴慕義的人…必得飽足。』(太五6。)

我曾碰到不少聖徒,很有心追求主,也熱心事奉神。但人和他們稍有一點接觸,就看見他們在生活裏有許多不義,居然沒感覺,也不對付;這就是偏了,是不該的。所以,主一面要我們追求神,一面要我們嚴格對待自己。在諸天之國的實際裏,公義是一個最重要的性質。沒有一個不義的人,能有分於諸天之國的實際。只有一個要神,而又追求公義的人,纔能有分於諸天之國,纔能得到真實的滿足。

五 憐憫人

第二種有所專指的心景,乃是憐憫人。七節說,『憐憫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憐憫。』飢渴慕義,是專指對待自己;憐憫人,是專指對待別人。一般人一旦學習用公義約束自己,就難免用同樣嚴格、甚至更加苛刻的尺度要求別人。主卻給我們看見,一個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儘管對待自己是絕對的公義,對待別人卻是滿了憐憫。

憐憫是比恩典更低就人的。許多時候,人的光景低到一個地步,連接受恩典都不配,那就需要憐憫來低就他。比方,你白白送一筆錢給朋友,這是恩典。但你若把這筆錢送給一個乞丐,就不單是恩典,還有憐憫。因為你所給他的恩典,完全是他不配得的。

一個讓諸天掌權的人,不僅恩待那些像樣、配得恩典的人,並且也憐憫那些不像樣、不配得恩典的人。他對待別人是一味的寬待,絕對沒有要求,沒有條件。公義是絕對有要求,完全嚴格,而憐憫正好相反。

這樣待人的結果,就是蒙神的憐憫。這正符合七章所說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』的原則。(12。)神如何待我們,正是根據我們如何待人。我們因著憐憫別人,就能在神面前蒙憐憫。

六 清心

第三種有所專指的心景,是清心。五章八節說,『清心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看見神。』這種心景專指對神說的,因為結果是必看見神。在諸天掌權之下的人,對己是公義,對人是憐憫,對神是清心,所以這三個是一組,都是有所專指的。

甚麼是清心呢?就是人的心純潔、單一,除神之外別無愛慕、追求和盼望。他的心乃是專心向著神,而不像平常人所說的三心二意。他的心只注意一位,就是神自己;只向著一個目標,就是神自己。因為他的心只有神這一個目標,是純潔、單一的,也是專一的,所以是清心。

因為他是這樣單純的向著神,專一的要神,所以他所得著的福分就是看見神。在聖經裏,看見就是進入,也就是得著。無論甚麼屬靈的事物或經歷,一看見就進入了,也就是得著了。所以這裏的看見神,就是進入神裏面,得著神自己。

一個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雖然在第一個心景裏就渴慕神,卻是到第六個心景裏纔看見神,得著神。到這時候,實在是告一個段落,因為他所渴慕追求的最終目標已經達到了。

然而,主在後面還說了三種有福的情景。這是因為一個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不光有裏頭心景的故事,還有外面生活的故事。裏頭的光景,是如何追求要得著神;外面的光景,是如何在神的管治下行事為人。所以,主說過前面六種心景之後,再說三種外面的光景。

七 製造和平

諸天之國子民第七種有福的光景,是使人和平。九節說,『製造和平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。』因為國度子民有前面六種的心景,所以他們與人相處時,從不給人挑起一個難處;所謂挑撥離間的情形,在國度子民身上是沒有的。國度子民是製造和平,使人和平的人。

今天的世代,可說是完全沒有和平。人與人之間,到處都是勾心鬥角、相咬相吞。無論在那一個團體、那一個家庭裏,都是滿了不和平。不僅人與人之間,即使是人自己裏面,也是不和平的。看看人的心裏面,有多少自怨、自歎、自恨、自卑、不平、不滿、不安、不妥!不只如此,還有許多理慾之爭,良心的譴責。一面心裏想為善,另一面生活卻不由己的沉湎於罪惡。這一切都叫人自己裏面沒有和平。

至於人與神之間,更是沒有和平。人在神面前是出了事的,是與神相抗的。人因著惡行,心思裏與神為敵,(西一21,)神的震怒停留在人身上,(約三36下,)所以人與神之間沒有和平。

然而,神的兒子主耶穌來到地上,把和平帶到人中間。祂叫人與人和平,更叫人與神和平,祂是一位製造和平者。所以一個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也當這樣在人中間製造和平。不只他能與一切的人和平相處,並且他能叫一切與他接觸的人得著和平。這樣一個製造和平的人,所得的福分就是稱為神的兒子,因為他所行的和神的兒子一樣。

召會中所以有那麼多紛爭、不和,就是因為召會中缺少使人和平的人。許多聖徒說話,是在散播不和平的種子;這都證明他們沒有讓諸天掌權。我們若不能與人和平,就不能與神和平;我們能與人和平,纔能與神和平。所以,主既是叫人與人和平,也叫人與神和平,我們必須是這樣,纔得稱為神的兒子。

八 為義受逼迫

製造和平是我們對人,為義受逼迫是人對我們。一個活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反而往往受到難為,受到逼迫,這實在是一件奇特的事。按我們平常的想法,人總是因作惡受到懲罰,豈有因行義而受到逼迫的?然而,事實的確如此。我們若絕對持守公義,不肯有分一切的邪惡、敗壞,世人就會因著義的緣故逼迫我們,因為他們受不了我們義的見證。這在基督徒的經歷中是常見的。

主說,『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,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』(太五10。)這樣因著行義而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,他們若真肯為著諸天之國的緣故,甘心忍受一切的損失、苦痛,就得以承受諸天之國一切的福分。

九 為主受逼迫

十一節說,『人若因我的緣故,辱罵你們,逼迫你們,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,你們就有福了。』這裏所說的乃是為主受逼迫,這比為義受逼迫更高。人在任何場合中都承認主的名,見證那位拿撒勒人耶穌是諸天之國的王,並傳諸天之國的福音,要人悔改,接受天的掌權;這可能需要忍受人的辱罵、毀謗和逼迫。然而,主應許這樣的人說,『應當喜樂歡騰,因為你們在諸天之上的賞賜是大的。』(12。)

國度子民的生活乃在於得著神而活出神

主論到諸天之國子民的九種性質,乃是從裏面說到外面。每一個真實、誠實的人,他的為人生活,都不僅是外面的活動,乃是在於他裏面的性質和性格。他是個甚麼樣的人,纔有甚麼樣的生活,這是定規的。

一個人裏面的最深處,是他的靈,其次是他的心。人裏面最深、最重要、最代表他那個人的兩部分,就是靈和心。所以,主在山上的教訓,頭一個就題到靈的問題,到第六個心景,又明顯的題到心的問題。可見一個在諸天之國裏的人,最先要解決的,就是靈和心的問題。

要知道,靈是能力的問題。在人裏面,最高尚的能力,是在於他的靈,因為靈是叫人能接觸神的。這是最高尚的能力。一個人有眼睛能看,有耳朵能聽,有鼻子能聞,有口能喫喝,有手能觸摸,這些覺官都是人的一種能力,但這些能力都是低的。惟有靈的能力是高的,因為靈所叫我們接觸、摸著、得到的,乃是那位是靈的神。

至於心,乃是重在情感的問題,因為人的心是情感的機關。人一切真實的愛好、趨向,都在於他的心。雖然靈能叫人摸著神,得著神,但如果心不愛神,不趨向神,靈也不能和神有接觸。反過來說,人的心雖然愛神,趨向神,如果靈裏不貧窮,不起作用,人也不能接觸神,得著神。所以,靈和心這兩部分,對一個活在諸天之國實際裏的人,有非常大的關係。能叫我們接觸神的,乃是我們的靈,而能叫我們的靈接觸神的,乃是我們的心;靈和心二者缺一不可。因此,主說到諸天之國子民裏面的光景,乃是先從靈說到心。

關於諸天之國子民裏面的光景,共有六項,第一項是靈裏貧窮,(五3,)第六項是清心,(8,)或說心裏清潔。主在此給我們看見,只有靈和心都正常的人,纔能與神發生正常的關係。因著靈裏貧窮,人就渴慕神。因著心裏清潔,人就看見神。看見就是得著,所以到了第六項,這人裏面就得著神了。因著他裏面得著了神,他身上就能活出一種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,是高尚、超凡、在眾人之上的。到這時,他裏面得著了神自己,充滿了神自己,外面就有一種像神兒子的生活。

諸天之國實際的生活,絕不是人憑著自己的努力活出來的,乃是因著人先有靈裏的貧窮,和心裏的清潔,而得著了神,充滿了神,然後纔把神活出來而有的。因此,在後面三項的生活裏,第一項說到那活出這樣生活的人,乃是神的兒子。(9。)誰能稱為神的兒子?就是那些把父神的生命活出來的人;因為只有兒子能把父親的生命活出來。

諸天之國實際的生活,不是說出人的能,乃是說出神的能。這種生活,在人是絕對不能的,但在神卻能。(參十九26,可十27。)這乃是以馬內利(太一21~23)在人裏面活出來了。惟有如此活出父神的生命,纔能完全,像天父完全一樣。(五48。)換句話說,這種諸天之國的生活,就是神調在人裏面的故事。人若接受神的管治,服神的權柄,活在諸天之國掌權的實際裏,神的生命就能自由的調在人裏面,而從人身上活出一種超凡的生活;這就是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。

我們在此就看見,一般基督徒所說的『八福』,並沒有摸著主這段話所指屬靈的實際。主在山上這一段的教訓,主要的含意就是從靈說到心,給我們看見,人的靈向著神該貧窮、渴慕,而心向著神該清潔、追求。靈和心都這樣以神為對象,結果人裏面就得著神,讓神從他身上活出一種超凡的生活。這人就是諸天之國的子民,這種生活就是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。

國度子民生活的兩面

關於這段教訓裏所說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是分兩面:一面是對人,一面是接受人的對待。對人的一面,是以和平為中心。如果一個人對人能製造和平,不論與甚麼人相處,總是和平不出事,那就證明他相當活在諸天之國裏了。請記得,和平乃是一個最高的要求。

平常人以為,若是能以愛待人,就相當高了。實在說,愛的要求沒有和平的要求高。因為以愛待人不一定就能叫人和平,而能以和平待人的,裏頭定規有愛。在召會中,就是因為人單有愛心,血氣、肉體卻沒有受破碎,也沒有讓諸天掌權,所以許多時候,越愛越有紛爭,越愛越有意見。聖徒中間有不和諧的事,有吵架告到負責弟兄那裏的,或見面不說話的;他們原先都可能是最要好、最相愛的。只是過不多久,彼此間就因著一些事不愉快,起了不同的意見,甚至吵架;所以,僅僅愛是不彀的。

主實在是最有智慧的一位。祂在山上的教訓裏,不講愛,卻講和平,因為與人和平的要求比愛更高。愛不一定需要血氣、肉體受對付,但和平卻絕對需要人的血氣、肉體受對付,絕對要求人服天的權柄,受天的約束。

不要以為主對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,說得太簡單。主好像只題和平這件事,但這等於題了千萬件。主在這裏不一件一件的題,是因為只題這一件中心首要的就彀了。這一件能作到,其他的就都能作到。能作到謙卑、有愛心還不彀,必須作到與人和平纔沒有問題。

能製造和平的人,就必稱為神的兒子,(太五9,)因為神的兒子主耶穌來到地上所顯出來的工作,乃是以和平為中心。即使是祂死在十字架上,也是成就和平。(弗二15,西一20。)所以,諸天之國子民的生活,對於人要有和平;這就要求我們的己、肉體、血氣都要受對付,我們全人都要受到天的管治和約束。

關於接受人的對待一面,是以受逼迫、毀謗為中心。人對待我們,最終最惡的不過是逼迫和毀謗。(太五10~11。)若是我們能接受人的逼迫,忍受人的毀謗,還有甚麼人的對待,是我們受不了的呢?並且人的逼迫,不是因為我們有錯,而是因為我們追求公義。人的毀謗,不是因為我們作了甚麼惡事,乃是因為我們傳揚福音,見證主的名。這一切的逼迫和毀謗,我們都忍受得了;意思是人無論怎樣對待我們,好也罷,壞也罷,了解也罷,誤會也罷,沒有甚麼是我們受不了的。我們已經準備好,能接受人任何的對待。

到了這地步,這個諸天之國的子民,在生活上不僅無可指摘,並且幾乎是毫無瑕疵。他對人是以和平為首要、為中心,他接受人的對待是因他追求公義,見證主的名,而受人的逼迫,忍受人的毀謗。在此沒有一點自己可保留的餘地,也沒有一點肉體和血氣存在的可能,他整個人都在諸天的掌權之下,活在諸天之國的實際裏。

國度子民的性質就是充滿神而服天的管治

故此,我們能清楚看見,諸天之國實際的生活,一點不是人工修行出來的,乃是神從裏面活出來的。靈是專為著神的,所以靈裏貧窮必是追求神。另一面心又清潔要神,因此就看見神,得著神,充滿神。結果諸天之國子民所活出的,就是他靈所渴慕、心所追求的神。這時,神如何作了他的內容,也如何作了他的外表。內容是他裏面的心景,外表是他外面的生活。在他裏面沒有自己的地位,只有神的充滿;在他外面也沒有血氣、肉體的彰顯,只有神的活出。所以,他必稱為神的兒子,因為他的生活就如神的兒子主耶穌一樣。

再者,這種生活完全是根據人讓天掌權而有的。因為論到第一心景說,『諸天的國是他們的;』(3;)論到生活的一面也說,『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。』諸天之國子民所以能為義忍受逼迫,因為『諸天的國是他們的』。(10。)這意思是,他們是在天的管治之下。當人逼迫他們時,他們不是因為沒有血氣、肉體,所以不抗拒,乃是因為天在他們身上管治,在他們身上掌權,叫他們沒有辦法抗拒。他們被天管治到一個地步,當人逼迫他們時,就是心裏不平、不服,裏頭都會受責備,覺得這是推翻神的權柄,背叛神的定命。因這緣故,他們纔能作一個溫柔接受逼迫,而不抗拒的人。

我們要注意這兩件事,一是充滿神而活出神,一是接受天的管治,順服天的掌權。這就是一個活在諸天之國實際裏的人所有的光景,也是諸天之國子民所該有的性質。充滿神是為著服天的管治,而服天的管治是為著活出神。這兩者是同時必需,缺一不可的。只有這樣的人纔是屬靈的人,纔是神在今時代所要得著的人!

主說,凡這樣充滿神而受天管治的人,都是『有福』的。主在這一段教訓裏,九次說『有福了』。這裏的『有福』,原文含快樂意;因此,也可繙作『福樂』。世人都求福樂,都願意作個福樂的人,但地上的事物都算不得真福樂。主所看為福樂的人,就是一個充滿神、讓天掌權而活出神的人。這樣的人,纔有真正的福樂。

有些人聽見諸天之國的信息,就害怕,說,『這誰作得來呢?活在這種光景裏不是太苦了麼?』然而主說,這樣的人『有福了』,這樣的人是快樂的。是人的想法對,還是主的話對呢?巴不得我們都轉一個觀念,看見要活在諸天之國的實際裏,不需要我們自己作甚麼。主在新約一開頭,擺出山上的教訓,啟示我們諸天之國的實際,其用意不是要我們憑自己作。祂完全是要給我們看見,祂來作耶穌,是以馬內利,(太一21~23,)要把我們救到一個怎樣榮耀的地步。諸天之國的實際,就是主所要把我們救到的目標。祂來給我們生命,祂來掌權,乃是要把我們救到這個地步。那就是一個蒙恩的人真正福樂的光景!

原刊於一九五九年五月『話語職事』第九十五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