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團體的生活與牧養的需要

已過幾年,特別是一九九一年以來,就是我們在安那翰開辦全時間訓練約二年後,主在開展和復興的事上,一直多方的祝福我們,我為此感謝主。每件事都相當令人振奮。但是,我們都必須承認一件事,就是我們缺少結果子。這並非只是我們的問題,而是已過二千年來所有基督徒共同的問題。若是每個重生的信徒每年結一個果子,不出二十年,全世界的人都會得救。然而,經過了近二千年的召會歷史,今天結果子的情形遠不及該有的光景。二次大戰結束以來,擴增最多的宗教是回教,而非基督教。這是我們基督徒的羞恥。

結果子乃是一個一個的得人

結果子是個大問題。一九八四年我到臺灣研究我們的光景,並考量我們該如何往前;但甚至在此之前,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。我發現在原則上,結果子不是一種群眾運動,不是藉由大規模的運動產生的。結果子乃是根據兩個原則。第一個原則見於神創造人。神只創造一個人—亞當。人的繁增,人的結果子,不是藉著大量生產,乃是藉著一個一個人生兒育女,成立家庭。原則上,一個家庭一年最多生一個孩子(雙胞胎除外)。六千年後,全地都充滿了人。結果子的第二個原則見於約翰十五章。基督是葡萄樹,我們是祂結果子的枝子。根據約翰十五章,我們這些基督的枝子,惟一的責任就是結果子。結果子乃是藉由個別的枝子。每個枝子都結自己的果子。這給我們看見,發起一個運動,以大量生產的方式得著果子,是錯誤的。基督教的傳福音者舉辦大型福音活動,帶領多人信主,但今天那些人在那裏?甚至我們也有舉辦大型福音聚會的觀念。我們可能帶幾千人齊聚一堂聽福音,並記下許多名字,但在這些人中,我們實際得著的有多少?我們眾召會在人數上,幾乎年年維持現狀;擴增太慢了。我讀到一篇文章說,一個基督徒團體只要有一位老實的牧師,忠信的教導聖經並傳福音,每一年就會有百分之十的擴增。我們有這種百分之十的擴增麼?這給我們看見,我們的結果子有問題。

我相信,問題不在於我們的屬靈生活,乃在於我們的路。我們最近看見,約翰四章十四節啟示湧流的神。神一直在湧流。一條河要湧流,必須有正確的路,正確的河道。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須研究我們的路。一九八四年我到臺灣時,認為應該竭力帶許多人受浸。在這點上我們成功了;但後來果效不是那麼好。我們在臺北曾有一次大聚集,要藉著叩門去得人。有一天我們試著要得著三千人,我們也作到了。雖然我們得著這麼多人,但這些人今天成為召會中常存果子的卻不是那麼多。雖然我們可以說,他們不論是否留在召會中,都是得救的人,但這並不實際。後來我發現,正確的結果子乃是藉著個別的信徒。這就是我開始在美國講活力排的原因。活力排乃是為著結果子,為著一個一個的得著人。

我們所居住的這地就像充滿魚群的大海。每天有成千的魚游過我們身邊;我們怎能說,我們一年內釣不到一條魚?若有人整年釣魚,卻釣不到一條魚,這可能麼?然而多年來,這正是我們中間的光景。因著我交通過活力排的信息,我們至少還保留『活力排』的名稱。有些人自稱為『活力排』,但他們有活力麼?有些人聚了三年『活力排』的聚集,但他們的人數有減無增。因此,有人向我報告說,叩門不管用。這不是事實。美國的兩大異端團體—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人會,幾乎完全倚靠叩門。他們幾乎沒有其他擴增的路;他們只用叩門這一條路。根據他們一九九○年左右的統計數字,在日本的耶和華見證人會表示,要得一個人,需要叩六千個門。然而,我們有人只出去三週或三個月,沒有得著一個人,就說叩門不管用。我甚至不相信,耶和華見證人會或摩門教有最好的叩門方法。根據我的研究,我們的方法比他們的好得多。因著時間不彀用,我對於活力排尚未盡言。從這次開始,在全時間訓練的整個學期,我都要講活力排。藉此我們能看見,主已經把一條叩門得人的路指示我們,這條路比摩門教或耶和華見證人會的路好得多。

為著校園工作的團體生活

然而,我在本篇信息的負擔,乃是如何作校園工作,尤其是作弟兄姊妹之家。過團體生活的弟兄姊妹之家,是我們的發明。雖然已往基督教可能有人實行過這事,我卻不是從他們學來的。我乃是由親身的經歷學得這條路。到了某一個時期我發現,為著校園工作,我們需要弟兄姊妹之家;否則,我們釣了『魚』,卻沒有器皿來盛裝。

剛開始成立弟兄姊妹之家似乎不容易。這個作法創始於臺北市召會,那裏弟兄姊妹之家的實行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。他們有許多的學習,獲得許多經驗,如今他們正享受豐碩的成果。我最近收到一封來信說,目前一期在臺灣全時間訓練的一百四十名新進學員中,大部分是來自弟兄姊妹之家的大學畢業生。那些在校園中得新人的人,目標乃是要將人帶進弟兄姊妹之家。他們若不能將得救的人帶進弟兄姊妹之家,他們就覺得失敗了。在橙縣地區,我們嘗試過成立弟兄姊妹之家。主藉著一些愛祂的弟兄供應我們房子。召會沒有買下這些房子,但有些愛主的人為了這個目的,買了一些房子。我沒有去看過這些弟兄姊妹之家,只是耳聞其事。

如何將人從校園帶進弟兄姊妹之家,是個大問題。我們不能只是告訴學生,我們的房子比他們的宿舍更靠近學校,所以他們最好住在我們的弟兄姊妹之家。這樣說並沒有錯,但我們要如何留住他們?最近在橙縣,過團體生活的青年人不增反減。我願意和你們交通,你們該忘掉過去在那裏所作的。讓我們學習一條新路。在某種程度上,我的確有一條新路,是從臺灣的經驗學得的。

接納信徒的問題
接納主所接納的

最近有些住在弟兄姊妹之家的青年人說,團體生活中一直有要求,卻沒有供應和幫助。這牽涉到接納信徒的原則,近二千年來這一直是個大問題。一九四八年左右,當我和倪弟兄在上海時,倪弟兄和我談到接納的問題。接納人,在弟兄會的實行中是件大事。弟兄會的首次分裂,是因著達祕(John Nelson Darby)和慕勒(George Muller)之間意見的不合。達祕說,一切留在公會裏的信徒,都是『惡伴侶』。他相信既然所有的公會都是邪惡的,所以人只要聯於公會,就是惡伴侶。因此,他不接納任何留在公會裏的人。慕勒不同意這種看法;他指著他的朋友,中國內地會的創辦人戴德生問達祕說,他可不可以說戴德生是惡伴侶。這就引起了所謂閉關弟兄會和公開弟兄會的分裂。達祕是閉關弟兄會的頭一人,而慕勒是公開弟兄會的頭一人。閉關弟兄會過分到一個地步,甚至說夫妻若持不同的意見,就不該一起用餐。近來在閉關弟兄會中間又出現另一個大的分裂。有一派的人說信徒必須察驗每一位前來擘餅的人。在接納一個人之前,他們必須察驗、調查,否則就不能很快的接納他擘餅。但其他的人卻說,信徒該簡單的將這事留給主來處理。這兩種意見已經存在多年。

我們在中國後來也面臨接納信徒的問題。倪弟兄教導我們,根據羅馬十四章,我們必須接納各種不同的基督徒,不論他們是不是守日,也不論他們是喫肉或是喫蔬菜。我們不該在意這些問題,也不該根據他們的守日或飲食來接納人。保羅告訴我們,既然主已經接納他們,我們也必須接納。但是,南浸信會只接納受他們浸禮的人,不僅要受水浸,還要由他們的牧師施浸,並在他們的浸水裏受浸。他們非常嚴格,不承認別種的浸。由他們的牧師在他們的浸水裏所施行的浸,乃是南浸信會接納人到他們召會生活的條件。

當我們照著倪弟兄的教導,並照著聖經實行召會生活時,也面臨這些問題。因此,當我於一九六○年來到美國時,很自然的向弟兄們強調,我們必須開放主的桌子。我知道,特別在美國,有許多信徒不僅重生得救,並且愛主;他們對於察驗人那麼多事的作法感到厭煩和厭惡。我覺得我們不該走這條路。我們有主的桌子,凡願意的,都可以來。甚至到如今,我們仍然這樣作。

在於神的揀選

從歷史看,許多掛名基督徒的兒女,後來成為真基督徒;我是其中之一。我的母親沒有得救,不過是掛名的基督徒。但她年幼時與祖父同住。她的祖父是個很好的南浸信會教友,把她送到南浸信會的學校讀書。因此,她是百分之百贊同基督教。她在家裏教導我們福音書的故事。她也把福音單張貼在牆上,這在我們家鄉是罕見的事。我們長大之後,她要我們去她的教會。在主日她替我們洗衣服,給我們準備美食,然後帶我們去她的教會。她沒有得救,但我的二姊得救了,然後是我,接著是我的弟弟。她的三個兒女不僅得救,還成為尋求主的基督徒。

我見過許多絕對奉獻的基督徒,其中一位是倪弟兄。倪弟兄的兄弟們並沒有完全都得救。倪弟兄的母親是位非常愛主的姊妹,難怪她會為兒子們流淚。我見過其他許多相仿的情形。甚至在我們中間,也有許多極其愛主的好姊妹,即使兒女不信,她們也幾乎天天為兒女禱告。另一面,有些父母不是那樣絕對奉獻,但他們的兒女卻愛主。最後,我在主面前俯伏。主的話是真實的。我們該照著主的教訓養育兒女,此事責無旁貸;但至終他們的得救和尋求主,全在於神永遠的揀選和豫定。如果我們的養育可以決定兒女的屬靈前途,這就違背了神的豫定。

以撒生了一對雙生子—以掃和雅各。聖經瑪拉基一章二至三節明言:『我卻愛雅各,惡以掃。』這在神學上帶來很大的難題。喀爾文派神學和阿米尼亞派神學於焉而生。前者說,我們的得救在於神的揀選;後者說,我們的得救責任在自己身上,也根據於我們的努力。阿米尼亞派的人說,我們可能早上得救,晚上失喪。靈恩派屬阿米尼亞派,而長老會屬喀爾文派。路德會也教導人說,救恩不在於我們。我們或去看電影,或作任何事,只要我們蒙了揀選,我們永遠的救恩就穩固牢靠,因為這在於神的揀選。有一天,有一位學生來找慕迪(D. L. Moody,創辦慕迪聖經學院的美國傳道人),說,『我不敢出去帶人得救,因為我怕神沒有揀選的人會得救。』慕迪回答說,『天堂大門外面寫著:「願意的都可以來。」而裏面寫著:「創世以前蒙揀選。」』我們很難說誰是蒙揀選的。我們只該盡我們的責任,照著主的教訓養育兒女。他們是否蒙揀選,不在於我們。有人就說,『既然不在於我們,我們就不需要作太多。』但這也是錯誤的。

團體生活中規條的問題
不用規條施行要求

根據我在臺北的觀察,最好不要對住在我們弟兄姊妹之家的新人施行任何要求。我們必須明白,設立弟兄姊妹之家的目的,乃是領人歸主並得著他們,就如主來尋找失迷的羊一樣。主來尋找的是失迷的羊,而非好羊。因此,弟兄姊妹之家應該沒有規條。我們要拯救罪人,也不該有任何規條。我們一有規條,人就被規條趕走了。我們感謝主,我們有弟兄姊妹之家作『魚鉤』,把一些青年人鉤住了。我們要鉤住一個人並不容易,所以我們若有規條,就會把人趕走。弟兄姊妹之家可能定規,每個人必須晚上十點之前回家並熄燈,但有些青年人就可能被這定規排除在外。我們該怎麼辦?我們是否應該不定規就寢的時間?我們該有正確的定規,但同時也該讓青年人明白,這種定規是要幫助他們過正確的肉身生活。我們盼望他們願意遵守正確的定規,但這並不是律法。在弟兄姊妹之家,沒有一件事該成為律法。應該有自由,不該有律法。

有些人可能會問:『若是青年人十點鐘以前沒有回來,我們該怎麼作?』為此,我們需要牧養。根據以弗所五章的原則,主藉著顧惜和保養(餧養)來牧養我們。(。)我們必須藉著顧惜和餧養來牧養青年人。這要求我們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。同工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,但他們應該訓練二、三位住在弟兄姊妹之家的學生,成為他們的幫手。他們必須憑愛來牧養。不要定罪青年人。不要說,『你既然破壞了規矩,就不能住在這裏,』而這麼看著他們離開。我們必須牧養他們。

管教青年人的危險

所有作父母的都知道,每個孩子都是頑皮的。有些嬰孩在母親餧食時會把碗扔掉。這時作母親的該怎麼辦?她多半先顧惜他們,逗他們開心,然後在顧惜之際把他們餧飽。作父母的乃是藉著多方的顧惜兒女來養育他們。我有八個兒女;我喫盡了苦頭,也學會了一切的功課。以弗所六章四節說,『作父親的,不要惹你們兒女的氣,只要用主的管教和警戒養育他們。』當我們用惹氣的方式管教兒女,我們的管教就沒有價值。我們在管教孩子之前,必須先到主那裏去,說,『主阿,除去我的怒氣。』這非常困難。有些作父母的聽了我這樣的教導,就說,若不動怒,他們就無法管教孩子。對他們而言,管教孩子需要他們動怒。作父母的必須記住,不要在動怒時責打孩子。作父母的若被孩子觸怒,就會惹孩子的氣,這時作父母的就失去管教孩子的資格。人一動怒,就不該碰他的孩子。他應該走開,跪下禱告。他得著主的顧惜之後,纔能回到他的孩子那裏去顧惜他們。我們都需要顧惜。作父母的惹孩子的氣,打了他一頓之後,孩子可能離家出走。然後,作父母的就要花時間找他,帶他回家。許多孩子被惹氣並受責打後,就離家出走,不願回來。最後,作父母的只好屈服,低聲下氣的求孩子回家;他們也許還得間接透過兄長、表親或其他親戚,纔能得回自己的兒女。

路加十五章首先告訴我們,主這位大牧人尋找一隻失迷的羊。第二,表徵聖靈的婦人,點燈搜尋房子,尋找失落的錢幣。第三,父親失去浪子,後來浪子又回家。兒子準備了一番道歉的話,但父親卻已經等著接納他。不是兒子先看到父親,乃是父親先看到兒子,跑去迎接他。我從一位英國弟兄會的教師那裏,首次學知本章的故事;這位教師教導我們,在整本聖經中,只有路加十五章題到神跑步。神只跑過一次,為要迎接回家的浪子。倪弟兄傳講慈愛的父親引領顧盼兒子回家的故事時,有一次說到,一個頑皮的男孩被父親處罰後離家出走。一連多日,父親每晚坐在客廳,盼望迎接兒子回來。有一晚,頑皮的男孩回家,看見父親仍然坐在那裏,就非常驚訝。父親說,『兒阿,自從你離家後,我每晚都坐在這裏等著,盼望迎接你回來。』這是為父的心。我們的弟兄姊妹之家也當像這樣,滿了愛,滿了盼望。

藉著正確的靈得著人

有一天,臺北市召會三會所與住在弟兄姊妹之家者的家長們交通。弟兄們讓所有的家長參觀他們兒女的客廳、餐廳、宿舍和床舖。許多父母大受感動。他們出去告訴其他的家長,要他們把兒女送到這些弟兄姊妹之家附近的學校就讀。有些未得救的家長,甚至因著這樣的展示而得救。我們應當有這樣的靈。我們若有這樣的靈,那麼我們現有的房子就不彀住了。我們有越多的房子越好。這是我們結果子的一個方法。在臺北的弟兄們確信,他們可以這樣得著人。

當學校開學時,弟兄姊妹們也到校園裏擺設攤位,記下新生的名字。當這些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時,他們不知道該作甚麼;他們認為這個攤位是學校擺的,就留下名字。接著弟兄姊妹就在這些人身上作工。美國的摩門教也用類似的方法,教他們的青年人說流利的中文,然後差遣他們裝扮整齊的到機場去,站在入口處,看著新來的青年人走進來。他們用中文問安,然後問他們是不是前來就學的學生。之後他們記下對方的住址,並且開車送他們一程。這是他們得著人的方法。

研究青年人並加以歸類

我們對於實行弟兄姊妹之家的路,必須有清楚的看見。為著弟兄姊妹之家,我們該持守一個原則,就是我們是一班有愛的人。我們的目的乃是要得著人,要結果子。因此,我們不該給弟兄姊妹規條。我們必須研究弟兄姊妹之家實行的路。在教育上至少有六個階段: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。我們用六種不同的方式對待這六種學生。我們實施於高中生身上的,不該用於幼稚園學生。我們若這樣作,就會殺死他們。照樣,我們實行於幼稚園學生身上的,不該用於小學生。我們必須改變方式,否則會寵壞他們。

沒有一個六歲以下的小孩喜歡單單和大人玩;他們喜歡和其他六歲以下的兒童玩。即使在校園作工的人,年紀也不能太大。如果他們年紀太大,沒有人會願意找他們。學生可能因著害怕年長的人而跑掉。年輕人和老年人在一起時可能不自在,但是當同年齡的人來找他時,他就很高興。這說明我們不能對不同年齡層的人使用同樣的定規。我們必須對人加以分類。我們必須有一些家是給第一年入住的;漸漸的,我們可以進步到有給第四年入住者的家。那些和我們在一起的人,幾年下來,就在主裏漸漸長大,如今可以過團體生活。我們對人作分類時,為了不讓人覺得有優劣之分,我們必須作得有智慧。作父母的教養兒女,對待每一個孩子會用某一種方式。辦一所幼稚園並不容易。政府有許多法令來規範托兒所和幼稚園。例如,托兒所必須顧到孩童的健康,避免傳染病。我們不要走便宜的路。在青年人中間免不了會有優越感,就如高中生覺得讀高中很優越一樣。因此,我們需要屬靈。我們必須教導他們否認己,和其他許多事。這並非易事,需要多有研究。我要請那些設立弟兄姊妹之家的弟兄們,重新考量我們所走的路。我們不能用便宜的方式作事。教育家懂得學生的心理,知道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的不同。在這些事上,我們必須謹慎。

我們需要進一步的訓練和學習

我盼望我能有更多的時間給長老們,訓練他們如何作長老。我要顧到一年兩次的訓練,以前我還要為三十場聚會寫三十篇信息。我也需要多次出外盡職;近來我因旅途勞頓而病倒。因此,自從我來到美國,我沒有太多時間像這樣坐下來和長老說話。在美國作長老的弟兄們探索作好長老的路,卻不知道該如何作。我們沒有一個人生來就知道一切事。因此,我們需要學習、操練和受教育。雖然兩年的全時間訓練使人大不相同,但還是有許多長老沒有受過訓練。我在『長老治會』一書中稍微題到這些事,但我沒有時間去細究每一件事。

我們極需要交通,好使我們多有學習。一地的弟兄們去訪問另一地,會得到許多益處,不是去教導或僅僅去學習,而是單單去觀察。同樣的,到別的國家去,居住一段時日,會有莫大的幫助。這樣我們可以多有學習。我走遍了全世界,學習了許多事。我從日本人有所學習,也從韓國人有進一步的學習。我們不該僅僅作本國的『土包子』,乃該試著出外學習。

需要牧養,特別需要藉著顧惜來牧養

在我看來,牧養對於弟兄姊妹之家、活力排、召會和長老,乃是一切。在基督教的教訓裏,幾乎無人強調牧養,但這的確是一件大事。主不僅是我們外面的牧人和監督,祂更是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。(彼前二。)我在『約翰福音結晶讀經』一書中,已經強調過此事。

今天要在美國的學校教書是件難事。即使教授也必須研究如何牧養學生。如果他們不牧養,學生就可能有嚴重的問題。牧養的頭一點是顧惜。以弗所五章告訴我們,主保養顧惜召會,就是祂的身體。缺了顧惜,只有保養(餧養)是不管用的。今天我處世作事的方法,與三十年前大不相同。我在這三十年來學了許多,甚至在對待兒女的事上也是如此。我們接觸的是社會,我們接觸的是人。這不是簡單的事,所以我們必須學習。

我們可能作職事的工作,但我們不當的行為舉止卻殺死我們的職事。最近有一名某大學的研究生攻擊他的三位教授,因為這些教授不讓他及格。我們不能說這些教授在這事上沒有一部分責任;但他們的言語若是溫柔有智慧,他們的學生就不會被激怒到這個地步。這些教授盡力要幫助這名學生,結果卻適得其反。許多其他的教授聽到這個悲劇,如今都會學習謹慎對待學生。原則上,我們也是這樣。我們工作的結果,十分繫於我們的行事為人。我們是在照顧弟兄姊妹之家,但我們的行事為人如何?我們走的是甚麼路?甚至在照顧我們的兒女時,我們若動怒,就會惹他們的氣。我們萬萬不可那麼作。以弗所書是一卷極其高超的書,卻降下來說,『生氣卻不要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。』(四。)若是我們來寫以弗所書,我們不會加進這段話。我們可能只說到本卷書前三章半的高峰,但保羅從高峰下來,寫了下半的四、五、六章。這二段非常有意義。同樣的,雅各書也說,『人的忿怒並不成就神的義。』(一。)

約翰十章和二十一章都是論到牧養。十章說到主來作牧人。祂是牧人,也是進出草場的門。在十章十節祂說,『我來了,是要叫羊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』在十一節祂說,『我是好牧人。』祂也說,為著牧養的緣故,祂將祂屬人的生命捨去。賜人生命需要牧養。沒有牧養,神聖的生命就難以在我們裏面作工。二十一章是關於牧養的一篇重要附言。約翰福音是一卷論到神聖生命的書,但神聖的生命在於牧養。甚至在我們的為人生活、家庭生活、婚姻生活中,都需要牧養;而牧養又在於顧惜。夫妻需要一直彼此顧惜。若是夫妻之間不知如何彼此顧惜,他們就會有難處。作父母的也需要牧養兒女。若是牧養能在各處實行,整個社會就會成為理想國。誤會和敵對主要是因著缺乏牧養而產生。我們這些同工,必須學習顧惜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