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篇 我們的召會生活(二)

讀經:路加福音十章一至六節,十六節,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節,約翰福音十五章四至五節,十六節。

今天,我們在基督教中,蒙主呼召,出來作一個合乎聖經的見證。聖經給我們看見,召會在地上,在宇宙一面乃是一個,並且完全是合而為一的。所以我們不要宗派的分裂,也不要聖品階級,更不要宗教的組織。雖然我們中間有長老治會,但在這個治理裏,沒有轄制和控制。在積極方面,我們第一步乃是傳揚純淨、高深、完整的福音。第二步,我們傳講並教導純淨、高深、完整的真理。

挨家挨戶訪人,帶人信主受浸

前面所說的,乃是原則上的總括說明,具體的實行有以下幾點。首先, 我們需要挨家挨戶訪問人,也就是挨家挨戶,叩門訪問不信者,並帶人信主受浸。這在路加十章一至六節、十六節,馬太二十八章十九節,以及約翰十五章四至五節、十六節,都有清楚的說明。路加福音這卷書,是說到主耶穌在地上時,祂親自一處一處的來尋找人,如同祂告訴撒該所說的,祂說,『人子來,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。』(十九10。)

當主耶穌從天上來到地上時,並沒有立即出來盡職,因為祂必須等到成為長成的人。祂乃是留在拿撒勒,直到三十歲的時候。這如同舊約一個作祭司的人,必須年滿三十歲,纔能出來盡職。中國古人也說,人是『三十而立』。主耶穌長到三十歲,纔出來作傳道的工作。祂傳道的方法,並不像今天基督教裏所作的。甚至今天我們也受了基督教的影響,照著他們那不合聖經的方式傳福音。這方式就是設立一個會所,或是一個福音堂,然後召聚人來在一起,聽一個人傳講福音。我們從聖經看見,主耶穌傳福音並不是這樣。主在聖經中所留給我們的榜樣,乃是祂從天上來到地上,等到祂長成出來盡職時,就一處一處、一家一家的去傳講福音。比方,祂去到撒該的家,(1~9,)去到撒瑪利亞的井旁,在那裏訪問、等候蒙神揀選、有罪的人。(約四3~7。)

神親自來叩訪尋找人

事實上,神這樣臨到人,訪問人,並不是從祂成為肉體開始。我們都知道在創世記三章,當人類一墮落,就是亞當、夏娃犯了罪之後,他們就開始懼怕神,遠離神的面,把自己從神的面隱藏起來。然而神沒有放過他們,神沒有在天上差遣天使,把犯罪的亞當和夏娃,像傳拘票一樣,傳到神面前;神沒有這樣作。神乃是親自來到伊甸園,來到他們墮落所在之處,呼喊亞當說,『你在那裏?』(9。)若說叩門訪問,頭一次在宇宙中發生的,可說就是在創世記三章,神來叩亞當的門。

或許有人要和我們辯論說,那時在伊甸園裏,恐怕還沒有造出房子,應該是沒有門可以叩。然而我要說,是神來直接叩人的心門。在創世記三章,神已經叩了人的心門。

在創世記十八章,有一個故事,記載一位名叫亞伯拉罕的人,住在帳棚裏。有一天,天氣正熱,他坐在帳棚門口,在樹下乘涼,忽然看見三位訪客來訪問他;其中一位就是耶和華神。那實在就是主,帶著兩個天使來到。這是一次特別的叩訪。亞伯拉罕立即迎上前去,熱切的招待他們,趕緊拿出水來,讓他們洗腳。不僅如此,亞伯拉罕還為他們豫備了大餐,有餅和牛犢。這使許多解經的人,百思不得其解。然而那時,耶和華神的確和那兩位天使,一同在那裏飽食了一頓。不僅神喫了飯,天使也喫了飯。神需不需要喫甚麼,不是我們來斷定;但創世記十八章的確告訴我們,神帶著兩位天使,喫了亞伯拉罕和他妻子所豫備的牛犢盛筵。(1~8。)

之後,耶和華還在那裏留了相當的時間,當祂要離開時,亞伯拉罕就如同和一個好朋友離別,依依不捨,要送耶和華一程。(16。)創世記十八章記載了在這樣的送一程中,亞伯拉罕如何摸著了神的心。神說,『我所要作的事,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?』(17。)神訪問亞伯拉罕,真像一個朋友來訪問他。舊約聖經說,神看亞伯拉罕像密友,像朋友一般。(代下二十7,賽四一8。)

再者,舊約聖經裏,常有一句話說,『耶和華的靈降在…身上。』(士三10,六34,王上十八46,王下三15。)一次又一次,耶和華的靈臨到人,臨到以色列人中間的首領,也臨到一個個的申言者。那些臨及就是訪問。實在說,叩門就是訪問。『叩』是很客氣、很有禮貌的,比方『叩求』、『叩上』。叩門就是訪客去到人家,規規矩矩、客客氣氣的。所以今天我們出去,不是去敲門,去找人麻煩,乃是去叩門訪問人。

主差遣門徒尋找平安之子

在新約時代,主耶穌來了,祂就是在伊甸園裏尋找亞當的耶和華神;也是在創世記十八章幔利橡樹那裏,訪問亞伯拉罕的那一位;也就是歷代臨及眾申言者,去訪問他們的那一位。現今祂不僅在祂的神性、神格裏來訪問人;祂乃是親自穿上血肉之體,穿上我們這個人,和我們一樣,來訪問地上的人類。祂在地上,有三年半之久到處傳道,卻沒有一次發帖子請人來,都是親自去訪問人,去到人那裏。雖然祂在祂的神性、神格裏,無所不在;但在祂成了肉體之後,祂相當受空間的限制。祂在加利利,就不能在耶路撒冷;在耶路撒冷,就不能在撒瑪利亞。祂的確受到了肉身的限制,因此,祂打發十二個門徒,差遣他們出去;(路九1;)之後祂進一步,差遣了七十個人出去。(十1。)

主差遣七十個人出去,是記載在路加十章,特別是一至六節,和十六節。已過我們沒有看見,這處聖經關乎『挨家挨戶訪問』的亮光。十章三節,主耶穌說,『我差遣你們去,如同羊羔在狼中間。』主打發門徒去,如同羊進入狼群,所以當我們出去叩訪時,不要怕人拒絕,也不要怕有人罵我們。然而,我們要謹慎,因為我們所訪問的朋友,不都是狼,在狼群中有平安之子。(6。)今天在這地上,有成千上萬亞當的子孫,他們雖生在世人中,在他們中間有些卻是平安之子,是神在創世之前所揀選、豫定的。

已過我們傳福音,常是以福音聚會的方式,擺出愛筵,花許多力量請人來。人來了之後,還覺得是賞我們的光,給我們面子。有時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人卻怎麼也不肯來。主耶穌就不是這樣的作法。主乃是打發七十個人,兩個兩個的出去訪問人,(十1,)並且住到人家裏。(7。)一進去,也不對人說天氣或世局,乃是『無論進那一家,先要說,願這一家平安』。(5。)他們是平安之子,主是平安之主;主到地上來,就是要把平安帶給人。當主耶穌降生時,天使就讚美神說,『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,在地上平安臨及祂所喜悅的人。』(二14。)神所喜悅的人,就是神所揀選的人,也就是神所豫定的人。他們是平安之子。主降生到世界,是把平安帶給地上的人;祂差遣門徒出去,也是要他們帶著祂的平安而去。

不僅如此,在十章十六節主告訴門徒:『聽從你們的,就是聽從我;棄絕你們的,就是棄絕我;棄絕我的,就是棄絕那差遣我的。』這意思是,主來是帶著父而來,主和父原是一,主去就是父去;我們也和主成為一,所以我們去不僅是代表主去,更是帶著主而去,主乃是隨著我們去。因此我們去的時候,乃是把主的平安帶去;主是賜人平安的。創世記四十九章有一個豫言的話,說,『直等細羅來到。』(10。)細羅的意思,就是賜平安的那一位。基督來,是把平安帶給地上神所揀選的人。今天,我們要使這平安達於那些神所揀選的人,不是藉著請他們來,乃是我們奉差遣而去。我們帶著平安去,這個平安就是主耶穌。主耶穌說,若是那家的人配得平安,若是那些人是神所揀選、豫定並喜悅的,他們一定會歡喜快樂的接待我們;若不然,他們會拒絕我們,這個拒絕就是一個證明,證明他們不是平安之子。

凡叩過門的都有經驗,當人開門時,你通常就會知道,這人是不是平安之子。有的人一看,就知道不是平安之子,為甚麼?因為他們應門的樣子,像老虎要喫人一樣,不僅拒絕你,連打發你走時,還要罵你幾句。所以有的人去叩門時,不僅手會發顫,連腳都會發抖,深怕人一開門,就罵得他不知所措。正因如此,我們都當知道,我們挨罵是必然的,也是值得的,連主耶穌也曾挨過人的罵。我們去叩門時,都要準備好挨罵。然而我們知道,罵我們的人中,總會有平安之子;即使十個人中沒有一個,二十個人中可能就會有一個,三十個人中則擔保一定有一個。

今天基督教的工作正好相反,他們是要人來,而不是去到人那裏。我們雖然脫離了基督教,但基督教的遺毒,基督教的空氣,仍然在那裏影響我們。過去,我們也沒有看見這種作法,要出去訪問人,尋找平安之子。甚至在我們作生命讀經訓練時,也還沒有看見;乃是這次在作新約聖經恢復本的註解時,主纔在路加福音裏,給我們看見這點亮光。

我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

在馬太二十八章十八至十九節,當主耶穌在肉身裏死而復活之後,祂來到門徒中間,對門徒說,『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,都賜給我了。』主的意思是,祂是天地的主,天聽祂的話,地聽祂的話,萬民也都要聽祂的話,所以現在『你們要去』。主不是要人來,主乃是要我們這些作主門徒的去。去作甚麼呢?主接著說,『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。』我們若是肯去,這就是不得了的事;我們去乃是帶著天地的權柄。十九節的上下文,是這樣明白的告訴我們,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賜給祂了,所以我們要去。

當我們去到人面前時,不要怕他們拒絕。我們去時,應該滿有信心,向撒但說,『我帶著復活的基督而來,我乃是滿有祂天上地上的權柄。』許多出去訪人傳福音的人,都見證說,他們所叩訪的對象,都很順服。這些叩訪的對象,有些是大學教授,有些是受過高等教育者;他們聽了弟兄姊妹的傳講,就願意相信福音。弟兄姊妹說,『現在應該受浸了,請你去換衣服…,』他們都立時領受,並且喜樂的受浸。有時,我們也覺得驚訝,好像自己也有點信不來,因為他們是那樣的順從,好像綿羊一樣,我們怎麼說他們就怎麼作。這是甚麼?這是升天的主與我們同在,祂的權柄總是隨著我們。這就是馬太二十八章。

主要我們前去結果子

已過我們讀約翰十五章時,非常著重我們住在主裏面,主就住在我們裏面;(4;)我們卻忽略了那個『住』的目的是甚麼。主說,『我是葡萄樹,你們是枝子;住在我裏面的,我也住在他裏面,這人就多結果子。』(5。)可見『住』的目的乃是要我們多結果子。二節說,『不結果子的枝子,祂就剪去。』這話表明,我們是主耶穌的枝子,但我們若不結果子,就會從祂隔絕。剪掉就是隔絕,就是枝子從樹隔絕,失去了對樹一切豐富的享受,不能再得著樹汁漿的供應;這是很嚴肅的。

有一位在安那翰的長老,在他還沒有看見新路時,他告訴我們,他作長老十多年,卻沒有帶一個人得救。換句話說,他沒有結一個果子。這樣不結果子的人,如何能享受基督裏一切的供應?然而,他還覺得自己不錯,因為主住在他裏面。我們不敢說好說歹,但不結果子至少是有問題的。我們都知道,枝子要享受樹的豐富,必須和樹聯結,並且發表樹的榮美,就是結出果子。

到了十六節,主耶穌說,『不是你們揀選了我,乃是我揀選了你們,並且立了你們,要你們前去,並要你們結果子,且要你們的果子常存。』在希臘原文裏,『去』是個重字,可惜我們讀經時,都忽略了。我們似乎沒有看見這個『去』字,好像主只分派我們結果子而已。主接著又說,『且要你們的果子常存。』我們都知道,要一個人信主,要他得救、受浸並不容易,要他能存留下來更是困難。譬如,我們曾為一百多位初信者受浸,我們裏頭真是歡喜;然而半年之後,這一百位中留下來的,不到五個。這使我們裏面覺得納悶,似乎這些果子,都不彀結實,沒有多久的工夫,就都失去了。這好比人把孩子生下來,卻夭折了。這是為甚麼?

現在因著走新路,我們好好回到聖經,重讀這些相關經節,結果就看見約翰十五章十六節裏,有個字是『去』;主乃是要我們前去結果子。若是我們不去就不能結果子;去是結果子的條件。這裏的去,就是到萬民那裏,挨家挨戶的去;然後,要我們的果子常存。以這點來說,我們是越過越清楚。當我們去叩門時,就是『前去』;然後我們給人施浸,立即和人定規在他家中有聚會。這個家中聚會,就是個庇護所。我們在他家設立一個家中聚會,就是設立一個庇護所,把這家遮蓋起來,結果這個果子自然常存。

今天美國的醫藥相當發達,因此有早產三、四個月的嬰孩,生下後,竟然存活了。這在已過,是絕對不可能的,但現今在美國,確實有這樣存活成功的例子。這是因為孩子一出生後,立即把他放在保溫箱(incubator)裏。這個箱子就是他的庇護所,因此能叫這個孩子生存。我們從前所作錯的,就是給人施浸後,立刻放手,好像母親把孩子一生下就不管了。若只是僅僅生而不養,這孩子如何能常存?所以,我們給人施浸後,要立即在他家中設立聚會。這家中聚會就是個『保溫箱』,保護新生的嬰兒生存。這是我們該清楚看見的。

建立信徒家中的聚會

我們從前的召會生活,都忽略了聖徒家中的聚會;我們多半是倚靠會所聚會。這是不合乎聖經的。行傳二章四十二、四十六節,清楚的給我們看見,一面他們是在聖殿裏,有一個大的會場,在那裏聚會;另一面他們是在家裏,有聚集。這個在家裏,照希臘文看,就是挨家挨戶的意思;若以家為單位那個字義,就是照著家來聚會。因此,有的譯本就繙作挨家挨戶。簡單的說,是挨戶聚會。

這挨戶聚會的內容,第一是使徒的教訓,就是真理的教導。第二是彼此交通。第三是擘餅禱告。這意思是,擘餅在家裏,禱告在家裏,教導真理在家裏,彼此交通也在家裏。到了二章四十六節,又給我們看見,他們是『挨家挨戶擘餅』。五章四十二節說,『他們…挨家挨戶,不住的施教,傳耶穌是基督為福音。』可見教導真理,傳揚福音,都能在家裏作。

到了行傳十二章,我們看見,彼得受到逼迫,希律把他下在監裏,召會就為他切切禱告神。(5下。)等到彼得被天使從監獄裏釋放出來之後,他就到了一個姊妹家,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。(12。)這兩節對照起來,給我們看見,召會切切的禱告,不是在會所的聚會裏,乃是在聖徒家裏,並且那個家是個姊妹的家。這在在都證明,初期的召會生活,乃是在聖徒家裏。他們教導真理,傳揚福音,彼此交通,擘餅並禱告。我們今後的召會生活,也當絕對照著聖經的榜樣,跟隨初期聖徒的腳蹤,給人施浸後,就要立即在人家裏,設立家中聚會,以教導、帶領並幫助他們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他們在家中,學習認識真理,傳揚福音,彼此交通,並且禱告和擘餅。這樣的作法,就能使聖徒完全認識真理。

眾聖徒完全認識真理

在家中聚會教導真理,使眾人有交通,表面看來沒有大聚會那種氣勢,卻是非常的實際。大聚會太大,幾十個人,甚至幾百、幾千人來在一起,聽一個人講,聽過之後,差不多都忘了,都無所謂了。然而我們在家裏,或許只有三、五個人聚集,眾人一同學真理,個個專心注意,彼此問互相答。這樣學習的結果,真理會很深刻的印在每個人裏面。所以從目的或結果來看,聖徒在家中聚會,纔能完全認識真理。

不僅如此,這樣的結果,能使聖徒個個都盡基督肢體的功用。大聚會一人講眾人聽,聽過之後,人人都覺得很好,很欣賞,但很難盡甚麼功用。已過,召會生活中所謂的服事,大多是作整潔、當招待,或是有的姊妹作餅,有的弟兄豫備杯,有的在信息聚會末了分享、作見證;最多就如此了。實在說來,基督肢體的供應,首先在於個個都會傳福音;其次,個個會教導真理;第三,個個會幫助新得救的人在家中聚會。若是眾聖徒都如此,傳福音就會普遍,得救的人也要增多,真理的裝備會更為實際。

以上三點,不僅公會裏缺少這樣的實行,就是在我們中間也是缺如。所以,我們今後的召會生活,必須作到這一步,每位聖徒得救後,都要會傳福音;過一段時間,都能教導真理;結果,他們就能去照顧其他新得救的家庭。這個功用和果效是相當大的,能給每位聖徒盡功用的機會。若是在會所裏聚會,一人講眾人聽,無論是三百人或五百人聚會,都是少數幾個人『包辦』,其他聖徒就沒甚麼機會盡功用。我們實在盼望,弟兄姊妹個個都能盡功用,都有機會,且是滿了機會。這是我們的目標。

末了我們要看見,我們越這樣作,我們就越愛主;越愛主,我們就越追求主;追求主的結果,就是生命長大。如此,我們就能活出基督的見證;不僅是個人的基督,更是團體的基督,我們個個都活出基督。換句話說,我們是一個召會,眾聖徒成為一體,都在這裏活出基督。我們作基督的見證,如同使徒約翰所說,『我約翰,就是你們的弟兄,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、國度、忍耐裏一同有分的,為神的話和耶穌的見證。』(啟一9。)人看見我們,就知道我們是同作見證的。

不僅如此,眾聖徒個個完全認識真理,就如提前三章所說,『這家就是活神的召會,真理的柱石和根基。』(15。)召會應該是托住真理的,我們所努力要達到的,就是家家有聚會,個個學真理,結果個個都能教導真理。到那一天,我們能對撒但、對天使、也對人類說,『召會在地上是托住真理的。』所以,我們一面愛祂,追求祂,生命長大;一面活出祂,為祂作美好的見證,有真理的實際。

叩門訪人傳福音是有果效的

根據近年來我們實行的結果,看見我們的訓練是成功的;叩門訪問人,實在是得著人信主最上好的路。有的人在三個半月裏,浸了四十一位新人。按統計數字來看,每一天約有六十多人得救受浸。這是我們在臺灣空前的歷史。在所得著的七千多位初信者中,我們設立了兩千多個新的家聚會。原本臺北市召會的分家聚會有四百家,現在新的分家聚會有兩千多家,兩項加起來,約是兩千五百多家。這兩千多家,是在近三個半月設立的。這就證明這條新路,挨家叩門傳福音,帶人信主得救是可行的,並且是大有果效的。

凡事專纔致成功

我們都知道,作任何事都需要行家來作,纔容易成功。以種樹為例,我家後院種了兩棵樹—一棵杏樹,一棵桃樹。因著我在個性上,喜歡整齊,甚麼東西都處置、整理得有次有序。所以有一天,我就把那兩棵樹修剪得整整齊齊,非常好看。然而一年、兩年過去了,樹竟然不結果子;等到第三年,還是不結果子。我就希奇是怎麼回事?暗暗猜想,可能是土壤的問題。

有位小姊妹,住在離我們不遠的城裏,她父親是經營果園的,所以她從小在果園長大,懂得如何栽種果樹。有一天,她同一些人來到我家,當她一看見那兩棵樹,像剪頭髮一樣,被剪得乾乾淨淨,就笑了。她不好意思說甚麼,我就直接問她:『小姊妹,你知道這兩棵樹為甚麼不結果子?』她就告訴我,不能如此修剪,應該把下垂的枝子留著,因為結果子的都是下垂的枝子。我所剪掉的枝子,都是結果子的枝子,而我所留著的枝子,都是不結果子的。我這纔醒悟過來,看見自己真是可笑,自認很會作,作起來很好看,其實卻完全是個外行。這是我的親身經歷。

從我們實行叩門很有果效之後,許多地方聞風響應,開始照樣作,結果卻是失敗。他們以為叩門就是出去叩門,這有甚麼難的,誰不會叩呢?雖然大家門都會叩,但都沒有結果。其實叩門要成功,是有許多講究的。有些弟兄姊妹叩了門後,也許人會讓他們進去,但他們不談話則已,越談人就越反感。所以有些人作了一段時間,就灰心,不作了。末了,眾人就都洩了氣,以為新路不可行。其實不然,叩門乃是需要經過訓練的。

叩門傳福音需要經過訓練

有些海外聖徒見證說,他們原來在他們所在之地叩門,都沒有果效,所以都不想再叩了。然而,他們中間有幾位聖徒來臺灣受訓,回去之後,教導當地的聖徒,重新開始叩門;結果大有果效,所以他們都非常喜樂。現在這個小召會一百人,個個都去叩門了,並且很有果效。這是甚麼原因?因為有受完訓練者,回去帶著他們一起作。許多地方情形都是如此,聖徒都大得激勵。

我們得到一個原則,就是天底下作任何事,靠天然的作法,都難以成功,乃要按著行家的作法,纔能成功。所以,叩門實在是有講究。經過幾個月的研究,我們得到一些心得。首先,當我們叩門時,若是等了十秒鐘還沒有應門的聲音,就再叩,再等;等過半分鐘後,就不要再等。人若開了門,在三分鐘內,要看出他是不是平安之子;若是平安之子就留下來,若不是就可以立刻離開。有時,這人是神所揀選的平安之子;但那一天你去叩門時,他的情緒不對,纔和太太吵過架,裏面還一肚子氣,所以你和他談耶穌,他是聽不進去的。所以,你們也要稍加觀察,或許下一次還得再去。

這是訓練中,弟兄姊妹出去叩門所得的一些原則。叩了門後,三分鐘內要決定去留,十分鐘內要帶他禱告,然後確定他是否得救了,再過不到十分鐘要帶他受浸。換句話說,在一個家裏最多停留二十分鐘,再多就不合宜。我們從前的老作法,以為談得越多越好;其實不然,有時談得越多越有問題。我們在叩訪時,盡量不要用自己的話,最好是用『人生的奧祕』這本小冊子;裏面有四把鑰匙,足彀應付各種需要。

還有一個原則,我們必須注意,就是新參加訓練的人,出去叩訪時先不要說話,只要好好跟著學。無論是長老、同工,甚或是使徒,都得去作學徒;只要你是第一次出去的,就不要多說話,倒要看著學。有位年長的長老弟兄,從去年底回到臺灣,就聽說有這個訓練。有一天,他也參加了訓練,知道並願遵守這個規矩。他在召會中多年,自然是滿腹經綸,覺得有很多話可說,看見那些青年人,只會拿出『人生的奧祕』讀一段,那實在叫他覺得很受試探。這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然而,至終他也看見那是有講究的。

有一次,這位年長弟兄,和叩門的弟兄姊妹一同外出。他們進到一對夫婦家裏,這位太太頭一段時間留在房間裏,不肯出來。同組中的一位小姊妹,就對那位先生傳講,講到一個地步,覺得應該要受浸了,這位太太正好走出來。小姊妹覺得要顧到這位太太,就想到這位年長弟兄,已經同著他們一天了,應該知道怎麼作,就示意這年長弟兄,請他照顧那位先生受浸。然後這位姊妹就去照顧那位太太。因著她的照顧,這位太太受浸了;但等她回頭一看,這位年長弟兄還在和那位先生談受浸。這位姊妹立即過去和這位先生談話,三言兩語,這位先生也受浸了。所以這位年長弟兄,纔真正看見,叩門實在需要受訓練。

關於福音化臺灣的統計豫算

在臺灣島上,原有四萬多位受浸的弟兄姊妹,加上受訓者叩門所帶進來的七千多位,合計約有五萬人。在原有的四萬人中,每四個就有一個是經常聚會的;所以,各地常聚會的加起來,約有一萬人,臺北市召會最少有四千。

以這一萬人作基數,若二十人中有一位全時間者,就應該有五百位全時間者。事實上,今天臺灣島上全時間者已經超過六百位。若是照著百分比算,一萬人就應該有五百位全時間者。這五百位全時間者,按照受訓的實驗,每一位每週出去叩五天,每一天叩二至三小時,鐵定一週能叩到一個人受浸;一年五十二週,就能叩得五十二位。若是稍微作調整,起碼也能叩得四十位。

因此,這五百位全時間者,若每人每年可以叩得四十位,五百位就能叩得二萬人。另外有二千五百位,每週出去叩門的,每人每週叩一次,每次叩二至三小時,按規矩一個月可叩得一個人受浸。若是我們豫算,每人每年最少叩得八個人受浸,二千五百人乘以八,就是兩萬人;再加上全時間者叩得的二萬人,總數就是四萬人。這樣,經常聚會的人數就能再加一萬;從原來的一萬,達到二萬。

所以我們的目標,就是今年臺島上,要有四萬人受浸。這點要作出來,就需要有五百位全時間者,和二千五百位週週叩門的人。我已將負擔推動給你們,就不會讓你們安逸舒服的過日子,我們都需要竭力奮鬥,往前達到這目標。若是有人跟不上,我們就需要去推動。若是有人不贊同,我們也要相信,我們所服事的主,祂是有辦法的;祂既動了善工,必要親自成全這工。我們若不贊同,就是落伍,搆不上時代,那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淘汰了。

同心合意接受訓練

故此,我們需要個個受訓練,即使是每週兩個晚上,也是可貴的。千萬不要說叩門誰都會,要叩得人受浸,這是有講究的。好比一架鋼琴在這裏,誰都會用指頭『咚,咚,咚』的彈,但要彈出一個曲調來,非得好好操練不可。所以今天,無論你是長老、同工,年長或年輕,都需要好好受訓練。雖然有許多人,在召會中多年,要他們跟著學,實在有點為難;但對不起,我們別無選擇,只有這條路。喫得下去的,就走上去了;喫不下去的,要求主給恩典,使我們不至與這條路無分無關。

成功的關鍵在於長老

新路成功與否的關鍵,在於長老;所以長老們,必須有透徹的交通,為著福音化臺灣,同魂努力。已過有些地方不懂我們的實行,疑惑說為何要受訓?現在他們都清楚了,叩門是有講究的。學著作的成功率很低,並且那個成功不會持久;惟有從訓練中接受操練,在新路的原則裏,堅定持續,纔能成功。若是我們把這些信息,很快的傳遍全島,然後傳遍全世界,使眾人都能照著作;這樣,可豫期不久的將來,全世界就都要福音化了。

主後一九八七年二月一日講於臺北特別聚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