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 神的旨意藉祭司得成全

詩篇二十三篇對於我們是一篇熟悉的詩,但是也許我們未曾注意這詩末了所著重的點:『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;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直到永遠。』(6。)我們知道,這詩是以青草地開始,然後有義路、戰場,一直到末後,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。全詩的終局乃是住在神的殿中。

我們要再多念幾處詩篇。二十六篇八節:『耶和華阿,我喜愛你所住的殿,和你顯榮耀的居所。』寫詩的人喜愛神所住的殿,就是祂榮耀所住之處。

二十七篇四節:『有一件事,我曾求耶和華,我仍要尋求;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瞻仰祂的榮美,在祂的殿裏求問。』

三十六篇八至九節:『他們必因你殿裏的肥甘,得以飽足;你也必叫他們喝你樂河的水。因為在你那裏,有生命的源頭;在你的光中,我們必得見光。』

八十四篇一至三節:『萬軍之耶和華阿,你的居所何等可愛。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;我的心腸,我的肉體,向永生神呼籲。萬軍之耶和華,我的王,我的神阿,在你祭壇那裏,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;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。』

五節:『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,這人便為有福。』

十節:『在你的院宇住一日,勝似在別處住千日;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,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。』

除了這些詩篇中的經節以外,還有幾處先知的話:

以賽亞六章一節:『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,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;祂的衣裳垂下,遮滿聖殿。』

耶利米一章一節:『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中,希勒家的兒子耶利米的話記在下面。』

以西結一章三節:『在迦勒底人之地,迦巴魯河邊,耶和華的話特特臨到布西的兒子祭司以西結;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。』

撒迦利亞七章三至五節:『並問萬軍之耶和華殿中的祭司,和先知說,我歷年以來,在五月間哭泣齋戒,現在還當這樣行麼?萬軍之耶和華的話就臨到我說,你要宣告國內的眾民,和祭司,說,你們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,豈是絲毫向我禁食麼?』

撒下六章十四節:『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,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。』我們都知道,以弗得是祭司特穿的長袍。但是大衛王在這裏穿著一件祭司的衣服。

現在要來看新約。路加一章五節:『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,亞比雅班裏有一個祭司,名叫撒迦利亞;他妻子是亞倫的後人,名叫以利沙伯。』

路加二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:『又有女先知名叫亞拿,是亞設支派法內力的女兒,年紀已經老邁,從作童女出嫁的時候,同丈夫住了七年,就寡居了;現在已經八十四歲,並不離開聖殿,禁食祈求,晝夜事奉神。』

行傳十三章一至三節:『在安提阿的教會中,有幾位先知和教師,就是巴拿巴,和稱呼尼結的西面,古利奈人路求,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,並掃羅。他們事奉主,禁食的時候,聖靈說,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,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。於是禁食禱告,按手在他們頭上,就打發他們去了。』

啟示錄一章九至十節:『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,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,國度,忍耐裏一同有分;為神的道,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,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。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…。』末了這一句,在原文靈字之前並無冠詞,因此我們寧可繙作靈,而不繙作聖靈。並且原文的意思不是被靈感動,乃是在靈裏。『當主日,我在靈裏,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。』

神旨意的意義

我們看過,祭司乃是神所計畫要有的一班成全祂旨意的人。他不僅是個事奉主的人,也是一個實際與神相調來完成祂旨意的人。

談論神永遠旨意的基督徒並不多,因為很少人清楚神的最終心願。為著要認識真正的祭司職任,我們必須先認識神屬靈永遠的心願。聖經指出,神的心願乃是將祂自己作到我們裏面,使我們完全與祂合一。這就是道成肉身的原則。換言之,神進入人裏面,與人完全合一,以致非常難辨那一部分是神,那一部分是人。當主在地上的時候,祂作了許多事,這些事的源頭人無法辨別。他們無法說明,究竟這些事是神作的,抑或是人作的。這就是因為耶穌這位奇妙的人物乃是神人。祂是真神,成了肉身,作人以彰顯神。這就是道成肉身的原則,而這個原則表明了祭司職任的真正意義。

在人的心思中有一個營壘,就是人必須為神作工。在信主以前,我們根本忘記主,也從來不題到神。然而一旦我們轉向主,我們就開始運用我們的頭腦來想,我們必須為主作甚麼。這些念頭常常湧進我們的思想裏。這不是出於主的,乃是出於仇敵的。

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兩個源頭—神聖的源頭,和撒但的源頭。園中的兩棵樹題醒亞當有這兩個源頭。知識樹使他想起撒但是死亡的源頭,而生命樹也使他想起神是生命的源頭。我們也許讀聖經許多遍,然而從未認識,知識、工作、以及在神以外的美善事物都不屬於神聖的源頭。它們常是屬於撒但的源頭。為神作一些事也許是好的,但它是出自那棵有問題的樹。我們必須認識,要為主作一些事,這個念頭是了不得的,甚至是可怕的!到底是甚麼把死亡帶到人類中間?乃是知識樹。任何為主作一些工作的考慮,都是從這一個源頭出來的。

主惟一的心願,乃是要我們向祂敞開,讓祂進到我們裏面,充滿我們,與我們合一。然後祂纔藉著我們作一些事。無論祂藉著我們作甚麼事,都是從祂自己流出來的。這纔是真實的事奉,纔是祂今日所尋求的。

我們若對聖經從頭至尾有屬靈的領會,我們就會認識,這本書從來沒有命令我們為神作甚麼事。神一直是把祂自己當作一種享受擺在我們面前。聖經告訴我們必須享受神,我們必須喫祂喝祂。我們必須接受祂作生命,也作我們生命的供應。這就是何以生命樹放在聖經的最前頭。到聖經末了,我們又看見生命樹。聖經從頭至尾,生命樹都表明神是我們生命的享受,也是我們生命的供應。我們越多享受祂,就越充滿祂;我們越多享受祂,就越被祂浸潤;我們越多享受祂,也就越被祂得著;我們越多享受祂,就越與祂合一。

主曾說,『我就是生命的糧。…喫我的人,也要因我活著。』(約六48,57。)對於那一班接受祂的人,祂要在他們裏面成為泉源。(四14。)我們必須忘掉工作。神只期望我們一直享受祂,這一件事可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說—吸祂,享祂,飲祂,甚至像吸收日光一樣來吸收祂。惟獨如此,我們纔能完全被祂佔有、充滿、飽和、滲透。惟獨我們如此與祂合一,祂纔能藉著我們有一些作為。

聖經用許多不同的比喻來說明這一件事。試看葡萄樹的枝子,它們甚麼也沒有作,只不過連在樹上,吸取、享受樹的豐富。當這些枝子被樹的豐富充滿,並被樹的生命汁漿所浸透,有一些事就要發生在枝子上。這就是約翰十五章的真正意義。這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卻完全被大多數基督徒所忽略或丟棄了。

神是要在這一方式裏把祂自己作到我們裏面,因為只有如此我們纔能有分於祭司職任。祭司乃是一個被神充滿的人,他是被神飽和滲透,直到他與神完全合一。神自己要藉著這樣的一個人而有一些作為。

祭司帶進君王

在前一段信息中,我們曾看見,亞當、亞伯、挪亞、亞伯拉罕、以撒和雅各都是祭司。我們如果讀全部聖經,就會發現這些敬虔的人乃是成全神旨意的祭司。

我們曾題起,在神的經營中,最首要的職事乃是祭司,並且君王的職任是藉著祭司纔被帶進來的。大衛是撒母耳所膏的。撒母耳不只是先知;他是一個祭司。他在神的殿中養大,甚至受教育,都是為著作祭司。乃是藉著他纔把君王的職任帶進來了。

在神的眼中,頭一個正面的君王乃是大衛。有一天當他們把神的約櫃帶回來的時候,大衛激動到一個地步,穿上了一件祭司的袍子,就是以弗得。這究竟有甚麼意義?這就是說,君王需要祭司。乃是祭司把君王帶進來的。

按屬靈的意思說,乃是一個充滿神自己的生命,纔帶進權柄。君王是出自祭司這句話,意思是說,神掌權的能力是出自神的生命。我們若有這種生命,我們就有這個權柄。

基督徒不僅是聖潔的祭司,也是君尊的祭司,就是作王的祭司。(彼前二5,9。)換言之,我們乃是祭司君王。

神首先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,然後將祂自己的權柄交託人。(創一27~28。)形像是與祭司相關聯的,權柄是與君王相關聯的。君王的權柄是出自神形像的生命。我們必須與神合一到一個地步,我們纔能真正成為祂的表現。這就是說,從神形像的生命,我們就有權柄。這樣,君王的權柄是藉祭司的形像帶進來的。

祭司帶進先知

不僅君王是祭司帶進來的,我們細讀聖經還會發現,先知也是由祭司帶進來的。雖然以賽亞是一個先知,他是一個真正活在主面前的人。事實上他雖不是一個祭司,但按屬靈說,他是一個祭司。照樣,以利亞和以利沙都不是法定的祭司,但實際上他們二人都是祭司,因為他們將他們的時間,一生都花在主面前。

在我們成為一個先知之先,我們必須是一個祭司。我曾聽見好些人談到哥林多前書,說我們必須羨慕先知講道的恩賜。然而,只有祭司纔能實際的把真正的先知帶進來。

對於那一班在恢復中有分的先知們,我特別感到興趣。幾乎所有在恢復中的主要先知都是祭司。耶利米、以西結、撒迦利亞,都是祭司。這三位是在神的恢復中的主要先知。並且我們若讀但以理書,我們會發現,雖然按律法的規定說,他並不是祭司;按屬靈說他是一個祭司。他的時光與生活都是花在主的面前,到末了他真是一個與主合一的人。許多人注意但以理的豫言,而忽略了他的祭司生活。但以理是一個祭司,因為他是首先與主調和的人。

我們曾看見君王的權柄是出自祭司,現在我們看見,真正豫言的靈也是出自祭司。再看以利亞、以利沙、以賽亞、耶利米、以西結、但以理和撒迦利亞,無一例外,他們的先知職任絕對是出自祭司的生活。無論你是一個祭司,一個君王,或是一個先知,你必須先有祭司的生活。眾祭司需要祭司的生活,眾君王需要祭司的生活,眾先知也需要祭司的生活。

再來看詩篇。雖然大多數寫詩的人都不是祭司,但按屬靈的情形說,他們全是作祭司的!比方詩篇二十七篇四節說,『有一件事,我曾求耶和華,我仍要尋求;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瞻仰祂的榮美,在祂的殿裏求問。』

這篇詩是大衛寫的。設若他不是祭司,他怎能住在聖殿裏呢?住在耶和華的殿中是表明一個祭司的生活。還有一位詩人說,在耶和華的院宇中住一日,勝似在別處住千日。這是贖回光陰最妙的辦法,因為一贖就是千倍!我們不該只滿意於停留在外院中,我們必須學習停留在主自己的面前,因為在那裏一小時勝過一千小時!這就是帶進君王與先知的祭司生活。

全部新約聖經乃是祭司生活的記錄

你曾否注意到新約是開始於祭司的職任?這個祭司職任是藉著施浸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表明的。我們都曉得施浸約翰是主的先鋒,但是誰帶進施浸約翰呢?乃是藉他父親而有的祭司生活。藉撒迦利亞而有的祭司生活帶進基督的先鋒,這先鋒帶進基督自己。因此是藉著祭司的生活,新約纔開啟並進入實際。

我們都知道,無論是按規定說,或是按屬靈實際說,撒迦利亞都是一個祭司。施浸約翰既然是祭司的兒子,自然也是祭司。雖然他留在曠野裏,他實在是在至聖所內。

當我們來讀四福音,我們知道沒有一個人比主耶穌更是祭司,祂是祭司中的祭司。祂一直與神合一,並且不斷的活在神面前。

使徒行傳也可說是祭司事奉的完滿記錄。在開頭的十天中,耶路撒冷的小樓就是真正的至聖所。他們就是那樣活在主面前。按規定說,他們並非祭司,但按屬靈說,他們是真祭司。他們將時間、生命、一切都花在主面前。到末了,五旬節一到,他們就與主合而為一了。

今日許多人講論五旬節,卻忘記這是祭司的故事。他們想五旬節是恩賜的問題,不,五旬節是祭司的問題。一個有恩賜的人,與一個作祭司的人,迥然不同。今日教會所需要的並非有恩賜的人,乃是一班祭司們。彼得、約翰、以及別的人,不僅僅是一些有恩賜的人,他們也是祭司。他們活在主面前,並且是與主合一的。

再往前看,乃是當彼得花時間在主面前的時候,天上的異象纔來了。那時候彼得是在至聖所。

再看行傳十三章,在安提阿發生的事,這又是祭司的故事。保羅與另外幾位在屬靈的至聖所裏事奉主。他們將他們的時間、生命和自己花在主面前。當他們與主合一的時候,主的呼召來了。主的呼召就是主藉這些充滿飽和神的人所有的發表。這不是別的,這就是祭司的事奉。

最後,聖經的末一卷,說到使徒約翰在靈裏。今天我們那有基督內住的重生之靈,乃是真正的至聖所。當約翰在他靈裏的時候,他是在至聖所裏。他是在那裏看見了主,看見了有關教會的異象,新耶路撒冷,以及將要在地上執行的審判。請記得,乃是彼得與約翰告訴我們說,我們因著主的救贖,已經成為祭司,就是君尊的祭司。

主的恢復藉祭司而實現

關於祭司的事奉,在人這一面總是失敗的,但在神一面總是一再的恢復。在創造以後,亞當被安置在祭司的真正地位上,可是亞當失敗了。因此神藉祂的救贖,來恢復祭司的地位。亞伯是藉救贖重新被帶回到祭司地位上。他成了一個蒙救贖的祭司,來享受神,與神接觸,向神獻祭,也分享神。

最後連這個在救贖下的祭司職任也被人丟失了,因此神從墮落的族類中揀選亞伯拉罕,把他帶到祭司的地位上。他成了一個祭司,為別人禱告。創世記十八章啟示給我們,神是在亞伯拉罕的帳棚裏。那個帳棚就是至聖所。亞伯拉罕是在至聖所與主合一。因此他得著了有關所多瑪的異象,和主的計畫。

慢慢的,亞伯拉罕的後代,以色列人落到埃及去了。這樣,他們又失去了祭司的職任。但是主藉逾越救贖他們,並且告訴他們說,祂要使他們成為祭司的國度。(出十九6。)不只是一個祭司,乃是一國的祭司。然而過不多久,因為拜金牛犢的事,全以色列國失敗墮落了。因此祭司的職分就從一國轉到利未支派去了。以後到以利的日子,利未支派祭司們的光景又是多麼可憐,他們是極其墮落。因此他們失去了祭司職任的一切。但是神興起君王與先知來恢復祭司職任。所有與神同在的眾君王,和眾先知,都被帶進真正的祭司生活中。

現在來看新約。我們看過,主耶穌是一切祭司中的祭司,並且祂藉救贖將我們帶進祭司的職任中。今日全教會必須是祭司的體系。可惜這個祭司體系也被教會失落了。因此教會生活的恢復,就是真正祭司生活的恢復。不是事奉、工作、或活動的問題,純粹是作祭司的問題。我們眾人必須被恢復進入這祭司的生活,換言之,我們必須被帶回進入與主的真實交通中。

很清楚,不是為主作甚麼,或是一個甚麼運動的問題。主的恢復完全是作祭司的問題。我們眾人必須被帶到主的面前。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被主得著,被主佔有,直等到我們被主所充滿、飽和、滲透。讓我們都忘卻任何種的工作,那不是我們的責任,乃是祂的責任。我們的責任只是守住祭司的生活。

聖經的記載清楚指出,神的工作沒有一點一滴是起於人的意念和活動。祂的一切工作都是藉祭司生活發起的。我們必須忘卻工作、活動、運動、方法、儀文,甚至教訓與恩賜;我們惟一的需要乃是真正的祭司生活。

我們需要有一點時間花在房頂上,在拔摩海島中,在河邊,在曠野。這就是說,我們需要分別出一些時間,關到主面前去。我們不僅花費時間,也花費我們的生命,和我們這個人,在祂的面前。然後祂就能佔有我們,我們的整個觀念就會改變,對祭司職任就有屬天的看法。

我必須再說,主的恢復乃是祭司職任的恢復。教會生活的恢復不是一個運動,工作或活動,而是祭司職任的恢復。主所需要的,乃是一班人被帶到主面前去,也是被帶到主裏面去,而與主合而為一。這樣主纔能自由的流出去,成就祂的目的,而實現祂的意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