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 召會的擴增與開展的憑藉和基礎

讀經:使徒行傳二章四十六節,五章四十二節,二十章二十節。
召會的擴增與開展就是基督的擴增與開展

前一篇信息說到,真理的認識與生命的長大,乃是為著配合召會的擴增與開展。然而,事實上,召會的擴增與開展,就是基督的擴增與開展。在約翰十二章二十四節,主耶穌說,祂是一粒麥子。祂原是神的獨生子,是單獨的一粒麥子;但是有一天,祂到十字架上,在那裏把自己種在死地,然後在復活裏長出來,就生出許多子粒,作祂那一粒麥種的繁殖。這許多子粒,就是指著信入祂的人。

新約啟示,神的獨生子來成為肉體,經過人生,上到十字架死了;藉著經過死,祂進入了復活;在復活裏,把祂神聖的生命分賜給一切信入祂的人,使他們成為祂的繁殖,祂許許多多的子粒。這許許多多的子粒,就個別說,是一位位的信徒;集體說,乃是基督的一個身體,也就是召會。

當基督這樣繁殖的時候,祂就擴增且開展了;所以,召會的擴增與開展,就是基督的擴增與開展。如此,基督在祂神聖的生命裏,經過死與復活,一再的繁殖、擴增、開展。直到今天,全球各大洲幾乎處處都有基督;而這一位開展的基督,在地上顯出來就是召會。

使徒行傳這卷書,表面看只是使徒們的行傳,記載使徒們的行動和工作;實際上,乃是說到那位復活的基督,在祂的升天裏,藉著祂大能的靈,經過信祂的人,在地上如何一再的繁殖。這個繁殖從行傳二章開始,直到二十八章尚未停止。歷代讀經的人都承認,使徒行傳這卷書實際上並沒有結束,乃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書信。可能今天在天上,在神面前,那卷使徒行傳還沒有結束。

本篇信息,我們接著要來看這個擴展。原來在福音書裏,只有一位耶穌;到了行傳一章,有一百二十位信祂的人,個個都是祂那一粒麥子的擴增,可說就有了一百二十一位耶穌。到了二章,五旬節當天加了三千人,(41,)等於繁增為三千一百二十一位耶穌。到第四章,僅僅男丁又加了五千。(4。)整卷使徒行傳,一章過一章,就這樣一直的繁殖、擴增。到了二十一章,保羅末次上耶路撒冷,雅各和眾長老對他說,『弟兄,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。』(20。)這意思是,到了二十一章,僅僅耶路撒冷一地,基督的繁殖已經達到成千上萬,基督已經繁增到許多子粒裏面。

可見這個擴增和開展,不是始於我們,乃是始於彼得,然後由保羅接續。在使徒行傳裏,他們和眾聖徒一直讓基督繁殖,使基督在地上有所擴增和開展。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,全球各大洲的大城市裏,都有真正的基督徒。凡蒙主寶血洗淨,得了重生,有神生命,作神兒女,成為基督肢體,一同構成基督身體的人,幾乎是以億來計。這就是祂的繁殖。

然而,與世界的人群相比,基督繁殖的數目並不彀多。以臺灣來說,將近二千萬人口,基督徒的數目卻不到一百萬;在比例上,連二十分之一都不到。當一九四八、四九年,主的恢復初到臺灣時,聚會的地方不過三、五處。經過三十五年,現在有八十幾處召會;然而,臺灣共有三百一十八個鄉鎮。換句話說,我們僅僅開展了四分之一,還有四分之三的鄉鎮沒有主的見證,還需要我們去開展。所以在臺灣,基督仍舊需要繁殖,並且由繁殖往前進到開展。

不久前,我們曾和神立下約定,許了一個願,應許在一年當中,一定帶領一個人信主。這意思是,主在我們身上,一年能繁殖一倍。實在說,當時我們這樣計算,覺得並不算多;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五十二週,天天作繁殖的工作,結果最少繁殖出一個果子。按我們的經歷說,我們看見過許多果樹,但還不曾見過一棵樹上只長出一個果子;若是那樣,可真是不好看。因這緣故,我們纔需要研究。

然而,凡已經結果子的,最好能結果子更多。盼望我們季季都結果子,一年能結四個果子。另一面,我們也要挽回久不聚會,甚至失去聯絡的聖徒。有許多見證都說到,聖徒如何藉著小排,把一些久不聚會、甚至失去聯絡的人都復興、挽回過來。這樣一統計,今年可能會繁殖四倍,成為『繁殖年』。

使徒行傳裏召會擴增與開展的憑藉

使徒行傳不僅記載繁殖、擴增與開展的事,也給我們看見繁殖、擴展的四項重要憑藉。第一是最重要的,就是經綸的靈,能力的靈,降在愛主的人身上。(一8,二2~4。)第二是禱告,並且是堅定持續的禱告;如彼得所說的。(六4,一14,二42。)第三是神的話;(六7;)神的話就是基督自己。神的話有能力,因為神的話是生命、亮光,也是真理,能成為人的救恩。我們不是傳自己,也不是傳哲學,更不是傳任何的倫理、學說,我們乃是傳神的話,把神的話釋放出來。

第四是信徒的家;這是一個使神擴增和開展的實際憑藉。很奇妙的,在使徒行傳裏,我們找不到『禮拜堂』的記載,卻有三次『挨家挨戶』的記載。第一次是在二章四十六節,說到信徒挨家挨戶的擘餅、禱告;第二次是在五章四十二節,說到信徒挨家挨戶傳福音,教導人耶穌是基督;第三處是二十章二十節,保羅對以弗所長老說,他是挨家挨戶的教導、勸戒他們,凡神一切的旨意都沒有避諱的告訴他們。

可見神擴展的憑藉不是別的,乃是藉著祂的靈,憑著信徒的禱告,和神話語的釋放,再經過信徒的家;這四項在使徒行傳裏佔了很重要的地位。此外,還要加上一點,就是我們這些人,要作主的見證人。在一章八節,主明確的說,『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、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人。』『見證人』一辭,希臘文的意思是殉道者,就是捨上生命、賠上生命來作見證的人。

彼得、雅各、約翰這班人,就是主的見證人。他們不只用他們的話作見證,還用他們的生活來見證;末了,甚至用他們的生命作見證。所以,他們個個都是殉道者。每一個見證人,應該都是一個殉道者。今天我們要讓神有繁殖的路,就必須同樣有殉道者的靈,即使犧牲一切,擺上一切,甚至喪失生命,也要為基督作見證。

因著使徒行傳裏有這五項憑藉,我們纔看見基督的繁殖、擴增和開展,一直不斷,生生不息。因著有神的靈,有眾聖徒的禱告,有神的話,有眾信徒的家,再加上活的見證人個個都是殉道者,主在地上纔有實際的路。

召會統計與實際光景的核對

現在,我們要交通關於臺北召會的統計,以核對我們的光景。臺北召會從一九四八年建立以來,迄今已有三十六年。今天有許多青年人,都不超過三十五歲,為此真叫人喜樂。雖然老年人很寶貴,但青年人更是重要;任何事業要成功,非靠青年人不可,因為他們最能衝鋒、突破。從這方面來看,臺北召會是個衝鋒的召會,各面光景都很正常,應該很有活力。可惜,惟獨一件事不彀正常,就是沒有繁殖與擴增;這是最令人傷感的。

一九四八年臺北召會開始聚會時,不過纔二、三十人。不久張晤晨弟兄等人經過上海,和我接觸,然後來到這裏,於是人數逐漸增多。第二年四、五月間,我也來到這裏,那時召會是在上海路,一棟日式榻榻米的房子裏聚會。

之後,我花了一點時間從臺北搭火車南下,沿途訪問散居各處的聖徒。這一走,我就發覺這些聖徒雖散居臺灣各地,卻還能給主一條出路。回來後,我們就決定於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,正式開工。

那時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,在全臺灣最多只有四百位。臺北一地正正式式聚會的人,充其量不過七、八十位;即使到八月一日,我們正式開工,基本的數字也不到一百位。以這些人為基數,經過六年,到了一九五五年,就繁增到三千位;這是超過百分之百的平均年增率。即使以全島四百人為基數,也有百分之四十的平均年增率。

不僅如此,三千人只是保守的數字。已過三十五年,臺北召會存查的受浸聖徒情況表,已有五萬七千多分。在一九五六年,就有一萬三千八百分。換句話說,在一九五六年時,臺北召會的人數已有一萬三千多位。然而由於我們的家風,就是人數雖多,到會的卻少;尤其臺北召會不到會的比率全世界聞名,好一點約有三分之一,差一點只有四分之一,所以實際到會人數約有三千。

即便如此,這仍是保守的統計。按我們的了解,一九五六年時,臺北召會的人數應有一萬五、六千。因為一九五八年時,受浸聖徒情況表有二萬二千多;按當時的光景,一年受浸約三千位左右,所以一九五六年的聖徒人數,應有一萬六千。還記得有一次,連續兩天總共受浸了七百多位。這樣的繁殖率相當高,不過實際到會的很少。那時常有特會,由於會所太小,每次僅僅到會一千五、六百位,連外院兩旁都坐得滿滿的。所以約略估計,臺北召會在一九五六年,穩定過召會生活的約有三千人。無論如何,開頭五、六年,召會的繁增率實在非常高。

然後,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八四年,有三千人為基數;這是很穩妥、很保守的一個數字。不必要求百分之四、五十的年增率,只要有百分之二十,就難能可貴了。實在說,若是今天我們有一百人,一年聚會下來只增加二十人,相信我們眾人都不會滿意。已過二十多年,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水準,實在是我們的虧欠。

因此我很懊悔,為甚麼十多年前我回來時,沒有注意統計?若是那時就注意作統計,我們可能早就蒙拯救,贖回許多光陰。已過的主日,臺北召會實際到會人數是三千一百;這個主日約有三千五百,增加了四、五百位。這是因為我們已過一、二個月實行小排,帶進一些新人,也恢復一些久不聚會的。

按另一面的統計來算,實際在臺北過召會生活的聖徒,不只三千五百位,可能有五千五百位之多。換句話說,已過二十多年,臺北召會正常過召會生活的人數,從三千位繁增為五千五百位,平均年增率不到百分之二點二。這實在不彀交代。

雖然已過二十多年,我們失去了好些聖徒,如搬家失聯、出國、過世的,但同時也帶了不少人受浸,最少有一萬,最多可能是四萬。按我們的觀察,失聯的人不會太多,出國的不會超過五千,過世的恐怕也不多,因為臺灣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。所以,真正不到會的百分比實在太高。因此,我們不能找理由安慰自己,倒該找出問題的真正所在。

重新注意我們的繁增

我乃是像話家常一樣,和你們一同研究家裏的事。從一九八○年,我就開始意識到,臺北召會的光景停頓了。那時,每次見到負責弟兄,我就題起這個問題,說,『臺北召會不能這樣,一點沒有進展;如同行舟不進則退,召會總該往前去。』我這樣注意了四年,然而由於負擔太多,又無法親自去作,因此直到去年十月,新約聖經的註解和生命讀經的工作完成後,我便決定立刻回到臺灣。

我在主面前衡量,一九四九年我是如何在臺灣,和眾弟兄一同開始臺灣的工作,這次我也要同樣的注意這個工作。因此,一回到臺灣,我便開始注意統計的事。我們都知道,在今天這個社會上,要作任何一件事,都不能不注意統計;況且我們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,更必須根據歷史找出,究竟我們的問題出在那裏。

以臺北召會的光景來說,無論人數或聚會,可說是首屈一指,為此我們敬拜主。然而,我們還得研究,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六年,我們的人數已繁增到三千位,平均年增率是百分之百,為甚麼從那一年起,這二十多年來的平均年增加率,卻只有百分之二強?這無非證明我們注意力不彀,不彀看重統計;因此,我們必須儘快起來,將注意力放在統計上,好有所改正。

從存查的情況表證明,這二十多年來有四萬多人受浸,而聚會的人數僅僅增加了二千五百位,這說出大多數人都不聚會。這是誰的責任?我們沒有意思要指責誰,只是說我們已經研究到了重點。實在說,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;特別是我們這些在工作上帶頭的人,更要負其總責,因為我們的政策不對,我們忽略了統計。

今天無論作生意、開工廠,或是政府機構、學校等,每年都會有會計數字出來;然後,再根據會計作統計,這樣纔能進步。然而已過十多年,我們忽略了統計,甚至還沾沾自喜,覺得臺北市這麼大的召會,人數繁多,是地上城市少有的。一旦用統計來看,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二十多年來,我們沒有妥善的運用家當,以致人數並沒有增加多少。

我們福音傳得不錯,否則不會有四萬人受浸,平均每年有一千五百人;但以統計來看,我們生產的多,『死的』卻也不少。就世界說,臺灣的人平均壽命七十多歲;以屬靈來看,我們約只有七歲。所以,若是統計屬靈的壽命,恐怕我們中間的壽命是最短的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我們疏忽了統計,以致沒有及早制定對策。這就是我們的負擔,要找出一個確定的政策,以改善我們目前的光景。

忽略這個統計的,主要有三班人。第一是我自己;因為我雖遠居海外,但身上還擔負著這個責任,仍與弟兄們常有交通,也經常回來,所以難辭其咎。第二,是在這裏負責的同工們;第三,是長老們。因著我們忽略了統計,又沒有訂出正當的政策,以致看到有幾千人,就洋洋得意,天天渾渾噩噩過日子;這一過就是二十八年。等到回頭一看,纔發現我們所得的,不過百分之二點二的年增率。實在說,我們沒有作到該作的事。

召會擴增與開展的基礎—建立排聚會
排能托住人

甚麼是我們該作卻沒作的呢?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六年,我們的平均年增加率達百分之百,主要是得力於分排。我們不只傳福音把人救進來,也分排托住他們。好比作母親的,若是一直生小孩,卻沒有地方交託、養育,一定夭折。這就是我們二十多年來所忽略的要點。我們一直傳福音,同工、長老們天天忙碌作工,作了二十八年,帶進四萬五千人受浸,卻沒有注意要有托住他們的地方,以致大部分都流失了。如果長老們能及早注意,徹底作好情況表,必不會容讓這種情形存在如此長久。

我們所有的不過像耶利米二章所說的,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,(13,)結果一直打水,一直漏;打了二十多年,也不過只有一點點水。我們應當先把『池子』整修好,即使不能完全留住人,起碼也要能留一半。如果已過二十多年,那四萬多人能留住二萬人,就真是好得無比;那個光景定規叫人受鼓舞。

我沒有意思責備誰;若要責備,我更責備自己。然而,責備沒有用;我們的目的是要快快找出補救的路。當初我們得力於小排,可惜一九五六年前後,由於邀請一位『屬靈大漢』來『幫助』,結果使我們受了莫大的損傷,把我們正當的小排作法打掉。從一九五六年起,我們雖沒有正式聲明,要把小排擺在一邊,事實上卻不再有小排了。

一沒有小排,就如同水從井裏打出來,因著沒容器,只好倒在地上,不久就滲回到土裏;過一會兒發現沒有水,又從井裏打水,同樣倒在地上…。二十多年來,大家就是這樣反覆的作,傳福音、受浸談話、給人施浸、然後把人放回『地』上,結果差不多都漏光了。如同後門比前門還寬,打進來的遠不如漏出去的快。我們在前門洋洋自得了二十多年,看到四萬人走進來,卻沒有注意到所有進來的,幾乎都從後門走出去,所剩無幾。總結其因,不外乎我們捨棄了小排。

我們所以不厭其煩的講統計,目的是為著『基督擴增與開展的憑藉和基礎』;我們盼望從統計中,找出那個憑藉和基礎。已過二十八年,我們的政策就是錯在沒有基礎。凡造房子,首重打樁,纔能立下穩固的基礎。二十八年來,我們一直在蓋造,然而底下卻沒有打樁,結果房子如同造在空中,沒有多少人能穩固的留下。這個樁,這個基礎,就是小排。到了一九八○年,更是完全沒有了小排,反而傾向大聚會、群眾聚會、一人講道的聚會。這明顯是回到了基督教老舊的光景裏。

天主教裏很少有福音大會;那不是他們帶進人的主要作法。我們很難看見天主教登廣告、開福音大會;他們主要的作法是個人接觸、個人托住。雖然天主教裏滿了異端,但他們的作法的確高一籌。基督教表面上真理多一點,但作法很傳統,只靠召聚大會,請一個好的講者,高學位,有口才,既會聯絡、應酬,又懂心理學;好像這樣纔能成功,否則聚會光景上不來。這樣的作法是成敗全在一人。

在新約裏,沒有『禮拜堂』。那時,信徒最常聚集的地方,是猶太教的聖殿;然而,那並不討主喜悅。因為後來就帶進一種混雜,把猶太教攙進新約的召會中。那個混雜到了行傳二十一章達到極點,幾乎把保羅也陷在網羅裏,拖他回頭再去獻祭。事實上,他已經進了聖殿,在那裏留了六天,就等第七天,讓祭司來替他和幾位他出規費的人,完成獻祭。到了這地步,主不許可,於是興起環境,把保羅從那個混亂的局面裏救出來。不但救他脫離猶太人的暴亂,也救他脫離猶太教和新約召會的混雜。

因此認真說,使徒行傳裏所題到的召會聚會,主要是倚靠挨家挨戶,就是從一家到另一家,一家又一家。這是『挨家挨戶』希臘文的正確意思。一個家再大,也不會大到一個地步,能用作群眾聚集的地方,最多只能讓左鄰右舍聚在一起,那個容量總是小的。所以,我們稱這樣的一種聚集是小排。

一九二二年在中國大陸,我們從福州開始建立召會;一九三二年轉到北方煙臺,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我離開,前後共有二十七年歷史。那段期間,我們還沒有遇著大的需要;各處召會人數最高不過一千多,先是煙臺達到近乎一千,後來上海達到一千七百,當時我們僅僅分會所聚會,暫時稱之為『家』;那是我們到臺灣之前就有的實行。

到臺灣以後,頭六年人數增加得很快,僅僅分會所並不足以應付需要;所以,經過進一步研究,我們就在『家』之下增加『排』,設立了許多排。我們原計畫每排有十五到二十人,不料人數增加得太快,常常一排很快就達到八十、一百位,連分排都來不及。可惜,從一九五六年起,我們受到消極事物影響,以致逐漸忽略小排的實行。以後越過越走集中的路,安排專人講道;這就回頭走了基督教的老路,專靠講道人,不靠眾聖徒作基礎。這是我們失策的地方。

從現在起,我們要急起直追,將注意力從個人講道的集中聚會,轉移到小排。同工、長老們都同意,把臺北召會的聖徒分成約四百排。現已約有三百六十排,在實行正確的操練;在這段短短的時間之內,僅僅恢復久不聚會的,就有四、五百位。這是個起頭,盼望今後我們無論甚麼聚會,都要注意這事,要恢復排的實行;我們一定要實行排,並且積極研究讓排越過越有功用。

我們原希望每排人數不要太多,最好以十二為基數,多了就要考慮分排。若是到了十五、六位,就一定要分兩排;因為人數越少,排的功用越大。另一面,在排裏沒有所謂的負責人或帶頭人,乃是排裏的成員個個都一樣,都盡功用。我們一定要把排的功用啟發出來;有了排,我們傳福音、帶人受浸之後,不是把人交給一個大會,乃是實際的把人交給一個小排照顧。

小排是家庭培養性質,集中聚會是學校教育性質

我們都知道,一個國家要強盛,首要的就是家庭單位要強。家庭單位彀強,纔能產生強壯的後代,培育出強健的青年;然後,這個國家的公民纔能剛強。沒有彀強的家庭,就難得有剛強的公民,結果國家自然容易衰弱。召會的原則也是如此,如果家庭不彀強,基本單位的聖徒就很難剛強。

國家要強盛,需要強壯的家庭,以產生正當的青年,再加上學校教育的配合。家庭是培養,學校是教育;這兩面都需要。因此,經過一段時期的研究,我們發覺召會生活也不能缺少集中的聚會,那是學校教育性質的;小排則是家庭培養性質。一個國家的公民要強,必須有正當的家庭培養,加上良好的學校教育;這樣,自然能培育出正當的青年,作強有力的公民,使國家強盛。召會也不例外;一個召會要強,必須家庭單位要有好的培養,同時每週、半個月、或每個月,最少能有一次大型的召聚,給信徒真理上的教育,那是學校性質的。

今後,我們應當兩面並重;因為凡事皆有兩面,纔能平衡往前。比方,人若只有一隻腳,就很難走路;若只有一隻眼,就很難看東西。召會要走得好,就必須有家庭培養,同時也有學校教育。換句話說,我們必須有小排,這是家庭性質的,是基礎;同時也必須有集中的聚會,主要是釋放真理,這是學校教育性質的。從前我們只靠大聚會,忽略了家庭的培養,因此人留不住。換句話說,由於家的單位不彀,孩子生出來就無處交代,也就無法有合式的生長。所以我們要立刻恢復排,把家的基礎建立起來。

排是繁殖擴增真正的基礎

建立小排還有一個好處。比方,主若答應我們的許願,明年我們會繁增一倍,並且恢復一些久不聚會的聖徒,立刻臺北召會主日聚會的人數,就會超過一萬。如果我們仍然倚靠大聚會,屆時這些人該到那裏聚會?恐怕連分會所聚會都成問題,即使要趕造新會所也來不及。然而如果基礎是家,有沒有會所就不成問題;即使沒有會所,這麼多人還是能分在各家聚會,受照顧。反之,如果把家的單位除去,許多人會變得無家可歸。

因此,我們的眼光要清楚,不能單靠大聚會,倒要倚靠小排。假使臺北召會現在有五千位聖徒聚會,至少需要有五百個排;若是繁增到一萬人聚會,就要建立一千個排。原則上,增加多少人就要按比例增加多少家,建立多少排。這樣一來,有沒有會所都能過召會生活,都能顧到人。只要有家作基礎,把家作得好,基本的問題足能應付。這意思是,即使沒有學校給與高等的教育,至少也能給與一般的國民教育,甚至好一點也可給與中學教育。所以,當前的首要之務是恢復排,並且要恢復得比從前更有力。

盼望眾人對此都能得著深刻的印象,接受這樣的交通;不是為別人,乃是為自己,好使我們每個人的家都打開,並且是挨家挨戶的打開。這就是召會擴增與開展的憑藉和基礎。我們相信只要這條路一打通,即使是基督教各團體,也會逐漸採取這個政策。今天整個基督教所以不彀繁榮,就是因為倚靠大聚會,依賴一個傳道或牧師。這不能說沒有幫助,畢竟聊勝於無;但這不是正確的政策和作法。正確且準確的作法乃是使用排,只要排一建立起來,必定有繁增。

小排—挨家挨戶的聚會

根據行傳二章四十六節,五章四十二節,二十章二十節,小排就是挨家挨戶的聚會。以上三處經節給我們看見,初期聖徒在耶路撒冷所過的召會生活,主要是在家裏,以家為基礎。他們挨家挨戶作四件事:擘餅、禱告、教導真理、傳福音。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發明或說法,乃是我們從聖經中讀出來,擺在眾人跟前的。聖經既然題起這四件事,我們就得研究,如何挨家挨戶擘餅、禱告、教導人真理、傳福音。

有統計,有豫算,為著召會的擴增與開展

盼望從現在起,我們能好好作統計,纔能清楚真實的光景,看見真正的需要是在那裏。作統計是為著有豫算;這不是許願,而是豫算。要作事不可以甚麼豫算都沒有。今天不只政府機構、大公司需要豫算,即使是一個家庭,甚至一個單身漢也都得有豫算。比方你是個大學生,關於甚麼時候應該畢業,甚麼時候該帶職業,每個月的進項有多少,該有多少開支豫算等,你都不能糊里糊塗的,都必須有個盤算。總不能進項不彀,卻買了電視、冰箱、汽車等;要知道,沒有豫算,很容易就透支。

不只財物收支要有豫算,生活也得有豫算。比方你還未婚,就得有個『婚姻豫算』,豫算甚麼時候結婚,結婚對象長甚麼樣子,學歷程度如何,年齡多少等;這都不能糊里糊塗的。特別是我們信徒,有了豫算之後,就要好好禱告:『主,蒙你的憐憫,我能站在今天這個地位。現在我需要一個配偶,最少應該大學畢業。我今年已經二十五歲,我的配偶不該和我差五歲以上。主,求你恩待我。』我們都該這樣,先有豫算,然後向主好好的有禱告。

同樣的原則,我們盼望召會繁增、開展,就得先有豫算。如果我們豫算每年的增加率是百分之百,一年翻一倍,以五千五百人為基數,六年後就會達到三十五萬二千人。如果是百分之五十的增加率,十年後也會達到三十一萬七千人。當然,這樣的豫算是召會的,是團體的;這個豫算要達到,必須召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達到豫算。所以,我們自己都要作豫算,每年要帶幾個人歸主?怎麼帶?怎麼豫備?這都該有計畫,而不是糊里糊塗的,只表示贊成召會應該每年有百分之百的增加率,然後回家睡安平覺,結果連百分之一的擴增也沒有,還是重蹈了已往的覆轍。所以,召會要有團體的豫算,眾人必須都有個人豫算。

個人的豫算必須作得很具體。比方,你可以在主面前好好思想,列出一張親友名單,過濾出幾位可能會蒙恩的,當作你的目標,專特的為他們禱告。禱告到你作夢是他們,時時想到的是他們,有工夫寫信也是寫給他們,要送書也是送給他們;有時,也寫幾節經節送給他們。你要月月作、週週作,一直不斷的寫信、送書、禱告。如此一來,經過四、五個月,就可能得著一個相信的。

然後,你再算一算你有些甚麼好同學,是很親近、談得來的。你可以把他們算一算,思想怎麼帶領他們,邀請他們,勸導他們,對他們講論,為他們禱告,一直找他們談福音。找得他們煩了,你還是去找他們;最後,總有幾個人喜歡聽,並且也相信、接受了。這樣的故事很多。以此類推,除了親友、同學,還有同事,以及左鄰右舍。你從這些地方作豫算,就好比一個人打算經營餐館,也得考慮如何拉顧客,是先撒傳單讓左鄰右舍知道,還是先邀請親朋好友免費試喫,這些都是必須豫先作的。你不能等到餐館開了,纔到路邊隨便拉人;那樣作很喫力。宇宙中只有神是說了就成;我們不是主,不是神,不是說了就有了,所以還得先有豫算。既然我們眾人都同意召會應該有百分之百的增加率,就得個個回家好好作豫算。

有一天,你我都要站在主面前,相信那時主會根據約翰十五章問我們每一個人:『你結果子了麼?結了多少果子?』你我要如何回答?樹結果子不是神蹟,而是本分,也是天然的定律。靈恩運動的人迷信神蹟,以為一禱告主,聖靈就澆灌下來,頃刻間帶許多人得救。其實靈恩運動救來而留下的人是最少的,因為他們不履行聖經的天然定律。聖經裏的定律是說,我們都是葡萄樹的枝子;枝子是為著結果子的,結果子是枝子的天然定律,不是神蹟奇事。

我們所信的主既是又真又活,不是迷信的,我們就得照著祂所說的辦正事。我們要思想,到那一天我們對主該如何交代呢?祂說,『你們是枝子;…你們多結果子,我父就因此得榮耀。』(5,8。)如果我們不結果子,怎麼可以呢?所以,請我們務必把這篇信息好好思想過,並且都在主面前有個豫算說,『主,已過的日子蝗蟲喫掉了,你赦免我。但願你憐憫我,今年替我贖回來,至少能結兩個果子。』這並不是太難的事。願主憐憫我們。照著每個人的豫算集其大成,人數就能彀增加一倍甚至兩倍。這樣,主的召會必然能擴增、開展、興旺。

主後一九八五年一月十四日講於臺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