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篇 如何帶領人認識召會(二)

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裏兩次題到召會,一次是說到宇宙召會,就是說到基督的身體;一次是說到地方召會,就是說到召會在地方上的出現。我們帶領人認識召會,必須先引用十六章十八節:『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。』這是說到召會宇宙的一面。然後,引用十八章十七節:『就告訴召會。』這是說到召會在地方上實行的一面。

帶領人認識真理必須注意的要點
脫開學生回答老師問題的味道

關於帶領人認識真理,有幾件事必須注意:第一,我們要受訓練,每一次對人傳講,或者和人談話時,要有正確的姿勢和態度。許多時候我們與人談真理時,好像學生在回答老師問題一樣。要知道,我們的操練是為叫我們會作工,會事奉,會給人話語的供應,會開導人的心思。所以,我們與人說真理時,一定要脫開學生回答問題的味道。

給人深刻的印象

第二,每當我們和人談到屬靈的事時,一定要給人深刻的印象,叫人看見異象,離開耶路撒冷,離開宗教的領域、宗教的氣氛,來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,一個全新的境地。我們要設法給人一個印象,讓人經過我們的傳講,原本不懂這真理的,結果都進入了。舉例來說,已過十一年,我們在美國有二十二次的生命讀經訓練,每一篇信息結束後都有分享,第二天還有考試。有時大家聽我在講臺上講,不一定完全明白,等信息一結束,有人起來分享,這時大家就懂得我講的是甚麼。如果還有不明白的,到了第二天考試時,那些應考的人再講一遍,大家就都清楚了。這就是主藉著弟兄姊妹的說話,叫人有所看見。

專打一個點

第三,傳講真理不怕重複,但是怕『扯』太多。我們傳講真理時,若是東拉西扯,到末了,聽的人就不知道我們的重點在那裏。我們講一個真理時,切記,只要專打那一個點就可以了。

認識召會有宇宙性的一面,也有地方上實行的一面

在馬太十六章和十八章,我們看出主實在滿了智慧。祂在福音書中題到召會,雖然只有兩次,卻包含了召會宇宙和地方這兩面。召會宇宙的一面見於十六章,在此我們看見,要得著宇宙召會的異象,一定要有啟示。要有啟示,就要脫離宗教的氣氛與背景,並脫離宗教的空氣和味道,離開耶路撒冷,來到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。在那裏我們能得著啟示,認識基督的所是和所作。從這個認識裏,我們能經歷基督,以產生召會。主在十八節說,『我還告訴你,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,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。』因著認識基督,我們就能變成一塊活石,主就要稱我們為彼得(原文意,石頭),並且把祂的召會建造在我們對基督的啟示這磐石上。接著就題到國度:『我要把諸天之國的鑰匙給你。』(19。)題到國度就與屬靈的爭戰有關,這爭戰的結果,乃是陰間的門失敗了。這些話雖然簡單,卻把召會是基督身體宇宙的那一面,完全包括在內。

然而,如果只有十六章而沒有十八章,主耶穌所講召會的真理就有所缺欠,因為缺少了地方和實行的一面。到了十八章,主給門徒看見,在地方召會中,如何維持弟兄之間的關係。這一章是說到地方召會出現的一面,說到弟兄之間彼此有問題時,要告訴召會。如果召會不是在地方上出現的,就無處可以告訴。召會在地方上的出現,猶如月亮;雖是一個月亮,卻出現在地上的每一個地方。

主耶穌在十八章的話,有一個背景,就是弟兄之間的關係。今天我們活在地方召會裏,若是和弟兄的關係不正常,就會出事。所以,一個地方召會的出現若是正確的,弟兄們的關係就必須要對;若是關係不對,地方召會的出現就成了問題。因此,說到宇宙召會的產生,乃在於認識並經歷基督;而說到地方召會的出現,則在於弟兄之間維持正常的關係。今天我們若沒有得著基督作生命,沒有重生,對基督毫不認識,也沒有一點經歷,我們便不可能是宇宙召會的一分子,也不會是宇宙召會的組成成分,這是十六章所題到的。十八章進一步說到,我們即使在宇宙召會中,認識基督,也經歷了基督,但我們和所在地之弟兄的關係若不對,結果我們就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。

在這裏主給我們看見,怎樣在地方召會中維持和弟兄們的關係。這個關係若維持得不好,我們就在地方召會的生活之外。就著生命說,我們是宇宙召會的人;但就著弟兄之間的關係而言,我們不是在地方召會中,乃是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。主耶穌在十六章和十八章所說的話,都是原則性的。十八章給我們看見地方召會的出現,乃是維持在弟兄姊妹彼此敬愛的關係上;這關係十之八九是倚靠在『我認錯,你赦免我』上面。我們需要彼此認錯、彼此赦免。沒有認罪,也就沒有赦免,召會也就散了。

在召會生活裏,我們在一起免不了有些摩擦;若是起了摩擦而彼此見怪,不肯認錯,地方召會實際的生活就沒有了。我們要認識,地方召會的生活乃是維持在彼此認錯、彼此饒恕、彼此謙讓、彼此寬容上,這是我們該有的正當召會生活。主的話非常有智慧,祂說到宇宙召會,乃在於啟示和經歷基督;說到地方召會,則在於和弟兄姊妹維持正當的關係。

帶人認識召會的生命和性質就是基督自己

我們帶人認識召會,頭一步需要帶人認識的,就是召會的生命和性質乃是基督自己。在我們重生時,主把祂自己放在我們裏面,作我們的生命,也作我們的性質。基督教裏的人常責問我們說,『為甚麼只有你們是召會,而我們不是?』事實上,是不是召會乃在於我們裏面有沒有基督作生命和性質;召會就是基督自己。歌羅西三章十一節說到,召會是一個新人:『在此並沒有希利尼人和猶太人、受割禮的和未受割禮的、化外人、西古提人、為奴的、自主的,惟有基督是一切,又在一切之內。』在新人裏沒有猶太人,沒有希臘人;沒有文化高的,也沒有文化低的;沒有為奴的,也沒有自主的。在新人裏只有一種成分,就是基督。基督是新人裏一切的成分,祂在一切之內。在這新人裏,基督是你,基督是我,基督是每一個人。

所以,我們去帶領人的時候,需要一步步從認識基督帶到認識召會。當人得著啟示,對基督有了認識和經歷之後,就從泥巴變成石頭,為著召會的建造。論到召會,首先,我們必須對人講馬太十六章,使人認識召會是宇宙性的,是基督的身體。接著,我們要對人講十八章,說到地方的召會,以及在召會出現的地方過召會生活。在召會生活的實行裏,我們必須和弟兄維持正當的關係。

召會是基督的身體,作基督的豐滿,彰顯基督

我們要帶人看見召會的元素、成分、性質、素質,就是基督自己;這位基督也就是召會的生命。講到這裏,可以引用以弗所五章,說到召會是基督的妻子,基督是召會的丈夫,(23~32,)以及創世記二章,亞當和夏娃二人成為一體的故事。(21~24。)夏娃是從亞當出來的,亞當的素質就是夏娃的素質,亞當的生命就是夏娃的生命。夏娃就是亞當的一部分,所以二人乃是一體。在神看來,這兩個人就是一個。這裏的豫表說明基督是亞當,召會是夏娃;夏娃怎樣從亞當的肋骨出來,召會也照樣從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,祂肋旁流出生命的活水而產生的。(約十九34。)夏娃怎樣出自亞當,召會也照樣出自基督。由此我們看見,召會就是基督的身體;如同夏娃與亞當成為一體,是亞當的身體一樣。

甚麼是身體?身體就是豐滿的意思。以弗所一章二十三節說,『召會是祂的身體,是那在萬有中充滿萬有者的豐滿。』亞當若是單身漢,他就毫無豐滿可言。當神把出自亞當的夏娃帶來歸於亞當時,這個單身漢就得了豐滿。夏娃如何是亞當的豐滿,召會也照樣是基督的豐滿。召會出自於基督,召會的生命、性質就是基督,因此召會是基督的身體。我們得救後,成為這個身體上的眾肢體;眾肢體成為一個身體,乃是基督的豐滿,彰顯基督,就如同夏娃是亞當的豐滿,彰顯亞當一樣。

歸納來說,第一,召會的生命、性質就是基督。第二,召會是基督的身體。第三,召會是基督的豐滿。第四,召會是基督的彰顯。這是三十年來主給我們看見的亮光。

要注意供應生命,避免辯論

要切記,帶一個人得救後,不要立刻對他講召會的真理。這如同一個孩子剛生下來,不能立刻給他喫螃蟹。對一個剛得救的人,我們應該先帶他學習禱告,學習親近主,帶他在主面前認罪。若是我們在三個月內,能帶一個初得救的人認識召會,那個速度已經算是相當快了。

若有未信主的人來和我們談召會方面的問題,我們不要立刻回答他,要先摸他的情形,看他是否得救了。我們要從召會的問題,轉到得救的問題上,先幫助他得救。在他得救之先,就和他談召會的問題,容易使他有成見,以為我們是在批評別人不對,說自己對。人聽不進去,反而起了反感,這就不好。所以,不要先談召會問題,而要在得救這方面給他供應。他若從我們蒙了恩,摸著了主,以後再對他說甚麼,他就比較能接受。

總而言之,我們和別人談到召會的問題時,一點也不能給人有辯論道理的感覺。我們不是在和人爭是非,也不是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,而是一直給人生命的供應。我們一次次給人屬靈的幫助,他裏頭必定對我們很有印象;他會感激我們,並且欣賞我們。等我們說到召會的真理時,人很自然的就會接受了。

人都有血氣,我們無論和人談福音也罷,談屬靈、談召會也罷,都要極力避免和人辯論。人一旦對我們起了反感,話就很難談下去了。人即使理虧,也仍然要爭一口氣。辯到末了,誰都不講理,就會關了以後談話的門。我們要給人一個印象,我們不是在定人的罪,也不是指摘人的缺點,乃是要人得幫助。我們要把福音帶給人,把真理的亮光帶給人,幫助人住在主裏面,使人在生命上長大,總要學習避免辯論。人能接受多少,我們就講多少,好叫人得著供應,而留下一個好的感覺;以後還可以再接觸,還有機會向他傳講真理。

千萬不要在談話中,拆毀更正教或任何團體所作的工,那是不智慧的。一九三七年,我接受工作上的安排到華北。弟兄們對我說,『你對真理有相當的認識,這真理是主多年來給我們的亮光;這亮光不只是為著我們,也是為著各公會的弟兄姊妹。』於是我從山東到河北,從河北到綏遠,從綏遠到山西,從山西到陝西,然後到了河南。經過這些省分,發現天主教作了許多工作,雖然其中有很多的錯誤,可以說是麵酵,但他們還是把福音傳給人了。第一,他們叫人認識創造天地的神。第二,他們告訴人耶穌是神的兒子,祂就是真神。第三,他們說耶穌基督是人的救主。所以,當我在內地作工的時候,從不在談話中否定天主教所作的。

我們需要站在一個公平的立場上,不要把別人所作的統統抹煞了。這樣,我們所接觸的人裏頭纔能得著服事,他們纔能從我們得著更進一步的幫助。

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講於臺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