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篇 認識並經歷神的靈與人的靈

讀經:約翰福音四章二十四節,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節,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四十五節下,哥林多後書三章十七節,箴言二十章二十七節,以西結書三十六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,約翰福音三章六節下,羅馬書八章十六節,提摩太後書四章二十二節上,哥林多前書六章十七節。

聖經裏關於神的靈與人的靈這兩面的經節

聖經說到人,特別著重人的靈。(亞十二1。)從本篇信息起,我們要來看神的靈與人的靈這兩方面。聖經說到神的靈,也說到人的靈。在以西結三十六章二十六節,神說,『我也要賜給你們新心,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。』而後二十七節又說,『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。』這裏說到新靈和神的靈。一面,神給我們一個新靈;另一面,神又把祂的靈放在我們裏面。

請注意這裏不是先說神把祂的靈放在我們裏面,而後再說祂給我們一個新靈。若是如此,次序就顛倒了。因為新靈是指我們的靈,乃是一個器皿,為著裝神的靈。你必須先有器皿,並且是豫備好了,而後東西纔能裝進去。所以,這裏先說我們的新靈,就是把裝神的器皿豫備好,然後纔說,神要把祂的靈放在我們這器皿裏。我們的靈是裝神的靈的器皿,如同一個保溫杯是裝開水的器皿,必須先將這器皿豫備好,而後纔能把水倒進裏面。這給我們看見,靈的故事是兩面的,一面是我們的靈,另一面是神的靈。我們的靈是個器皿,神的靈是內容,神的靈要裝在我們的靈裏面。

約翰三章六節下半說,『從那靈生的,就是靈。』第一個靈是神的靈,第二個靈乃是我們的靈。神靈生人靈,人的靈從神的靈而生,這就是靈生靈。所以,這又是兩面的故事,有神的一面,也有我們人的一面。以西結三十六章說到我們的靈裝神的靈,就先說我們的靈,而後說神的靈。約翰三章說到神的靈生我們的靈,就先說神的靈,而後說我們的靈。以西結三十六章是說到『靈裝靈』,約翰三章是說到『靈生靈』。

此外,四章二十四節說,『神是靈;敬拜祂的,必須在靈和真實裏敬拜。』這裏又有兩個靈。一面,神是靈;另一面,敬拜祂的,要在靈裏敬拜。這是兩面的。羅馬八章十六節也說,『那靈自己同我們的靈見證我們是神的兒女。』這又是兩面的,不單是那靈見證,也不單是我們的靈見證,乃是那靈同我們的靈見證我們是神的兒女。這給我們看見,在聖經裏,最少有四處說到靈的時候,都是說到神的靈與人的靈這兩面。以西結三十六章二十六節是講靈裝靈,約翰三章六節是說靈生靈,四章二十四節是說靈拜靈,羅馬八章十六節是說靈同靈作見證。這些都是說到兩面的靈。

不在外面學道理,乃要從靈而生

基督教裏滿了傳統的觀念,裏頭全是宗教思想,全是人天然的觀念。我們沒有意思講基督教的短處,但我的確從神接受一個負擔,要告訴神的兒女,甚麼是神的啟示。千萬不要跟隨傳統的觀念,不要跟隨宗教的思想。主在約翰三章六節說,『從那靈生的,就是靈。』當主耶穌說這話時,乃是有個背景,就是在三章裏題到一個老年人,名叫尼哥底母。很奇妙,雖然這裏題到老年人,但是在十二使徒裏沒有老年人。等到行傳一章題到一百二十個人,在耶路撒冷的樓房上禱告時,(13~15,)也沒有題到尼哥底母的名字。甚麼叫老年人?就是滿了成見的人。可能今天你只有十二歲,然而你滿了成見,你就是個『老少年』。可能一個將近七十歲的人,一點成見也沒有,他就是個少年人。老或少一點不在乎年齡,完全在乎你有多少成見。成見多的,老得多;成見少的,老得少;沒有成見的,就一點不老。

尼哥底母所以老,是因為他有成見。他來到主這裏,滿了宗教成見,滿了宗教觀念,滿了傳統思想。他一看見主就說,『拉比。』(約三2。)沒有人告訴他主耶穌是拉比,這是從他自己傳統觀念來的,也是宗教思想的禍害。在約翰一章,施浸者約翰看見主向他走來時,他沒有說,『看哪,拉比。』他乃是說,『看哪,神的羔羊。』(29。)不僅如此,約翰還看見那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,停留在主身上。(32。)這是施浸者約翰的見證,見證主是神的羔羊,並見證神的靈降在主身上。

若是尼哥底母沒有成見,他來見主耶穌時,定規要對主說,『神的羔羊!』若是他這樣說,就非常的好。然而他沒有這樣說,卻說了『拉比』。這一說『拉比』,就把他暴露了,說出他完全是受傳統觀念影響。他若是沒有傳統的觀念,並且聽見施浸者約翰所作的見證,他來見主耶穌,定規會說主耶穌是神的羔羊,或說祂是小鴿子,而不是拉比。

不僅尼哥底母有這種傳統觀念,直到今天在基督教裏還有這種觀念,認為主耶穌是一個大拉比,是從神那裏來作教師,要來教導我們的。傳統觀念裏就是一直認為我們需要教訓,所以基督教裏有神學院,而神學院專門栽培教師教導人。當這個宗教老人這樣稱呼主耶穌時,主沒有和他辯論,乃是回答他說,『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…從那靈生的,就是靈。』(三5~6。)主所在意的是靈生靈,所以不是拉比或教師的問題,不是教訓或道理的問題,乃是靈的故事。

認識靈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靈太奧妙、太抽象了。中國字非常有意思,因為在中文裏說到人靈巧,也是用這個靈字。可以說,被靈充滿的人,個個都很靈,個個都靈巧。今天你裏頭滿了靈,你這個人就很靈巧。一個人若是沒有靈,說話行事就給人笨拙的感覺。然而,你若是有靈,被靈充滿,就會非常靈活、靈敏。

因著靈是奧妙的,許多基督徒讀聖經讀不出靈,他們讀來讀去,只讀出道理、教訓、規矩、教條等。譬如,一棵蘋果樹,人很容易摸到樹皮、樹枝、蘋果的外形等,但是不容易摸著這棵樹裏面的生命。聖經就如同一棵大蘋果樹,你很容易摸著它外面的榦、枝、葉、花和果,但是不容易摸著裏頭的生命。然而,最寶貴的卻是裏頭的生命。又好比我們可以很容易摸到麥克風的外殼,但不容易摸著它裏頭的電。不管外殼有多好,若是裏頭沒有電,這個麥克風就沒有用,就不靈了。麥克風所以靈光,是因為它裏頭有電。雖然聖經如同蘋果樹,有它的榦,它的根,和它的花、果,但是聖經裏中心的東西乃是靈。聖經是一本講靈的書。所以,不要作尼哥底母,不要跟著他學道理,也不要看主耶穌是拉比,是教師。林前十五章四十五節告訴我們:『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。』今天主耶穌乃是賜生命的靈。

主的救恩不是宗教,乃是靈的故事

有些作父母的雖然不是基督徒,但他們可能會對孩子說,有一個宗教總比沒有好。並且他們會說,基督教的確不錯,比較起來,基督教的道理高明一點。甚至他們會說,『孔子說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」而主耶穌說,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」(太七12。)所以,主耶穌的教訓比孔子高明一點。孔子所講的是消極的,主耶穌所講的是積極的。』若是你的父母這樣對你講,你會如何反應?你是不是點頭,說,『不錯,孔子教導的雖然對,卻是消極的;但耶穌所教導的是超凡的,是積極的。』你們不只該這樣對父母作見證,你們更該告訴父母:『爸,媽,主耶穌不僅給我們高超的教訓,主耶穌乃是賜生命的靈。主耶穌在我裏頭,不是一個道理,不是一個教訓,祂在我裏面乃是活的靈。』然後,你們可以說,『馬達裏頭若是沒有通電,光在外面教訓馬達,馬達是不會動的。你將馬達通電,馬達就會動。若沒有主耶穌這活的靈進到我裏頭,怎麼教都沒有用。今天活的主耶穌進到我裏頭,我這個小馬達就活了,就有能力了。』

你們要讓父母知道,你們不是接受一個基督教,乃是得著活的基督,得著一個靈。主耶穌是靈,祂乃是靈,來作你的救主。你所以愛主,不是因為祂是教主,乃是因為祂是賜生命的靈,活在你裏面。你愛父母,不是因為受了耶穌的教導,乃是耶穌活在你裏面,天天在你裏頭作工。若是你對父母臉色稍微不好,主耶穌在你裏頭,就不會讓你好過。這位活的耶穌,會在裏頭攪擾你。

現在你們知道甚麼叫宗教,甚麼叫作靈。我們的救主不是個宗教,我們所得著的救恩也不是個教訓。我們的救主乃是賜生命的靈,祂不是只在我們外面給我們教訓,乃是在我們裏面作生命。在約翰三章,尼哥底母所講的是宗教的一套,但主耶穌教導他的乃是靈的一套。主對他說,『從那靈生的,就是靈。』(6。)

三章過去,四章來了。在三章看見的是個男人,四章來了個婦人;在三章裏的是個要人教導的人,四章裏卻出現一個不名譽的撒瑪利亞婦人。這個不名譽的婦人,也喜歡談宗教。當主耶穌和她談到活水時,談來談去,她就向主要活水了。奇妙的是,她向主要活水,主耶穌卻向她要丈夫。主對她說,『你去叫你的丈夫,然後到這裏來。』(16。)主為甚麼向這婦人要丈夫,因為在這婦人的人生裏,不名譽的事就在於這個丈夫。她立即對主撒了謊,但她是說實話的撒謊。她回答主說,『我沒有丈夫。』(17。)你可以對任何人撒謊,但千萬不要對主耶穌撒謊,你對主耶穌撒謊,都會被主拆穿。主耶穌一聽,就對那婦人說,『你說沒有丈夫,是不錯的;因為你有過五個丈夫,現在有的,並不是你的丈夫,你所說的是真的。』(17~18。)主耶穌點的非常正確;婦人一聽見這話,立刻從丈夫的問題跳到宗教,跳到敬拜。她很快的對主說,『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敬拜,你們倒說,敬拜的地方必須在耶路撒冷。』(20。)

原來撒瑪利亞人說敬拜神要在山上,但猶太人卻說要在耶路撒冷。這婦人不題丈夫,專談敬拜的事。宗教思想裏的敬拜,牽涉到方式、地點、作法等問題。然而,主耶穌告訴她,不是這裏、那裏,也不是如何敬拜的問題。主說,『神是靈;敬拜祂的,必須在靈和真實裏敬拜。』(24。)這裏說到神是靈,意指神的本質乃是靈。好比這裏有個木檯子,它的本質是木頭;就著神的本質說,神是靈。所以我們敬拜神,必須在靈裏敬拜。

老尼哥底母與主談道理的問題,而撒瑪利亞婦人是談宗教問題。人喜歡談道理,談宗教,但主的答案總是靈與靈,就是神是靈,還有人的靈。你要認識神是靈,就要運用你的靈;你有一個靈,你的靈需要由神的靈重生,而後你用這個靈敬拜神的靈。所以,不是道理和教訓的問題,乃是靈與靈的問題。神是靈,你也有靈,你的靈需要由神的靈而生,神的靈需要你的靈敬拜祂;結果就是靈生靈,靈拜靈。

無論我們今天在這裏作甚麼,我們都要清楚,一切都會過去,只有一件事會常存,就是靈與靈的故事。所以不是宗教,不是教訓,也不是道理,乃是靈與靈的故事。

將人浸入父、子、聖靈的名裏

許多人只知道馬太福音很長,有二十八章,說到許多的道理,就如五、六、七章,在基督教裏稱之為主耶穌的『登山寶訓』。然而,到了二十八章十九節,主耶穌把道理、豫言都講過之後,就告訴門徒說,『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將他們浸入父、子、聖靈的名裏。』『萬民』意思是萬邦,萬國的人。比方,日本人、菲律賓人、中國人、印尼人,都是萬民。主不是說你去講道理給他們聽,去告訴他們這個道理或那個道理。主乃是說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把他們一個一個都浸到父、子、聖靈裏。我們要把日本人浸到基督裏,把菲律賓人浸到基督裏,把中國人、印尼人都浸到基督裏,把他們一個一個浸到基督裏,浸到父、子、靈—三一神裏。

中文和合本聖經將這節繙作:『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子聖靈的名,給他們施洗。』基督教就是根據這個繙譯作施洗的事。好比今天有四個人要相信主,作牧師的就說,『諸位教友,讚美神,今天賜給我們四個新教友,我們在這裏給他們施洗,讓他們入教。這是王某某、劉某某、陳某某和趙某某,我們奉聖父、聖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讚美神,他們從前是外邦人,現在都變作教友了。』其實聖經這裏的意思不是『奉』,而是『浸入』。我們給人施浸,不是僅僅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,乃是把人浸到父、子、聖靈裏。

有一則故事,說到一位天主教神父,到南美洲一個國家傳教。有一天,他對一個當地小土人傳教,小土人願意相信,這神父就給小土人施洗,用水在他身上灑一灑。小土人原來有自己的名字,神父給他施洗後,將他改名為小雅各。這小雅各就點頭,說,『我從前是小某某,現在不再是了,我現在是小雅各。』天主教裏有一個規矩,就是每週五不准喫肉,但是可以喫魚。某個週五,這小雅各到山野打獵,他找不著魚,卻打到一隻鹿,還帶回去煮來喫。他正喫的時候,那位神父正巧從他窗口經過,聞到味道,就進去責備他,說,『你不知道今天是週五麼?你不可以喫肉,應該喫魚。』小雅各說,『我知道,可是今天我找不到魚,卻碰到一隻鹿。我就想當初我是小某某,你用水在我身上一灑,我就成了小雅各。所以我就把水灑到這隻鹿身上,它就變作一隻魚了。現在牠不再是鹿,而是魚了,我是在這裏喫魚。』

這就是所謂的基督教給人施洗的故事,以外面的舉動叫人入教。然而主不是這樣,祂乃是叫我們把人浸到父、子、聖靈的名裏,也就是把人浸到父、子、聖靈裏,而不是叫人入教。盼望我們傳福音的時候,給人施浸要有這個認識,不是光把人浸到水裏,乃是要把人浸到三而一的神裏面。三而一的神,源頭是父,顯出是子,祂進到人裏頭的時候,就是靈。我們給人施浸,不僅是把人浸到水裏,更是把人浸到三而一的神裏面,浸到父、子、聖靈裏。所以,施浸不是叫人作教友,乃是把人浸到三而一的神裏頭。今天三而一的神就是靈,父是源頭,子是顯出,靈是臨及。你進入祂裏面,祂進入你裏面,這都是靈的故事。

提防不正確的『靈恩』與『方言』

今天的基督徒普遍缺乏對靈的認識與經歷,也有些基督徒追求所謂的靈恩與說方言,卻不是正確的。我不是反對說方言,也不誹謗說方言,但我看過許多所謂的說方言,都不過是『嘀嘀答答』,說一種沒有意義的舌音。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平,也曾帶著人『嘀嘀答答』,這些事我都作過。五旬節的時候,聖靈進到人裏頭是滿有能力,有三千人得救。然而,今天在臺灣發起靈恩運動的人,是越搞越看不見結果,越看不見能力。近幾年臺灣島上所謂的靈恩運動,是由一位姊妹帶領。她說方言不一定是一種語言,而是一種舌音。到末了她得了舌癌,甚麼聲音也發不出來。他們中間滿了豫言,他們豫言這位帶領的姊妹要得醫治,並且豫言一九六五、六六年,全世界要有一個大復興,而臺灣是空前的復興。然而直到今天,臺灣沒有甚麼空前的復興,這位姊妹也沒有得醫治。不只如此,等到她去世了,他們中間又有豫言說她要復活。到末了她不但沒有復活,並且埋葬了。這就是基督教裏所謂靈恩的故事,我們千萬不要跟隨。

在主裏面與主成為一靈

主創造了諸天與地,完成了創造,祂又成為肉體,進入祂的造物裏頭,與人聯合。並且祂在肉體裏,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,而後祂從死裏復活,成了賜生命的靈。如今,祂的創造、成為肉體、救贖都完成了,祂乃是賜生命的靈;當我們呼求祂的時候,祂這一位靈就進入我們裏頭。聖經說,『凡呼求主名的,就必得救。』(羅十13。)甚麼叫得救?得救不僅是你的罪得赦免,不僅是你不下地獄,更是主作為賜生命的靈進入你裏頭,與你聯合為一。主的話告訴我們:『與主聯合的,便是與主成為一靈。』(林前六17。)我們都要說,『阿利路亞,我們與主成為一靈!』若是有人問你受聖靈了沒有?你要說,『我不只受聖靈了,我乃是與主成為一靈。』這就是得救的意義。

願主憐憫祂的召會,憐憫祂的兒女,給我們看見,我們已經與主成為一靈。我們與主,主與我們,聯為一靈,這真是太榮耀了。主是賜生命的靈,天天與我們的靈同在。在我們的靈中,祂這個靈同我們的靈,見證我們是神的兒女。我在主的靈裏,主的靈在我裏;我的靈與主的靈,主的靈與我的靈,二靈聯為一靈。一切都不在於宗教,不在於教訓,也不在於方言,乃在於靈與靈。

一九七二年二月八日晚上講於臺北